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铁路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1/15北京铁路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考试提示】1、本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用黑色、蓝色字迹笔答题,铅笔答题无效。3、请认真检查机读卡填涂的学号,按照要求规范填涂。4、请将选择题答案按照原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其余题目答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共22分。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2/15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金箍棒的“箍”B.定海神针的“定”C.金箍棒的演变D.金箍棒的原型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3/15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B.嗒然若丧:“丧”读“sāng”,意思是死丧。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6.“材料二”中“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2分)A.坐不住B.空欢喜C.没得耍了D.坐立不安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4/15符码。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文言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下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文字,完成9—14题,共14分。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拜.为上卿(任命,授官)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C.且相如素.贱人(未吃过荤腥)D.相如引.车避匿(调转)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B.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相如因.持璧却立C.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而位居我上.怒发上.冲冠11.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12.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2分)①相如闻,不肯与会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5/15③相如引车避匿④蔺相如固止之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②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⑥D.④⑤⑥1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很大不平衡。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1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9题以及20题,共17分。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
本文标题:北京铁路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8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