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必修2课时训练第3章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第1页共4页第一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选择题1.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A.注射R型细菌后,老鼠不死亡B.注射S型细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C.注射R型细菌及热处理的S型细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D.注射S型细菌及热处理的R型细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解析:肺炎双球菌分S型和R型两种,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而R型细菌无毒,即使给小鼠注射R型菌,小鼠也能正常生活。因此对实验鼠注射R型细菌后,老鼠不死亡,A项正确。而注射S型细菌则会导致老鼠死亡,也会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所以B项也正确。而注射R型细菌及热处理的S型细菌,S型细菌体内的DNA仍有活性,能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形成S型细菌,而导致小鼠死亡,因此从小鼠体内可分离出少量活的S型细菌和大量活的R型细菌,所以C项错误。而D项中注射的是S型细菌及热处理的R型细菌,本身R细菌就无毒又加热杀死了,因此只能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所以也是正确的。答案:C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C.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在不含DNA的生物体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解析:肺炎双球菌属于细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无法证明A、B两项中的结论,即A、B两项都是错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体外转化实验是把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已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上,其实验结果是:只有加入了DNA的那组才能转化形成S型细菌,而其他组均未实现转化,因此当然可以证明:DNA就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C项正确。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其体内既有DNA又有RNA,但其遗传物质是DNA,而对于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如病毒来说,其遗传物质可能是RNA,也可能是DNA,所以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无法得到此结论。答案:C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实验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B.实验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C.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解析:由题意可知标记物是32P,即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能进入细菌体内,所以当一定时间后由于细菌未解体,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强。但当时间过长,细菌死亡解体后,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上清液中也就有了放射性,所以B项错。由于是用32P标记DNA,在侵染过程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没有放射性,因此与搅拌力度大小无关。所以C、D两项也错。答案:A4.如下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第2页共4页解析:“杂种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后,增殖时其遗传物质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为病毒乙。答案:D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的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A.要想办法区分DNA和蛋白质,并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B.要用同位素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标记C.要分离提纯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D.要得到噬菌体或肺炎双球菌解析: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两个经典实验共同的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答案:A6.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A.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C.萨顿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萨顿基于对蝗虫减数分裂的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这一过程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答案:C7.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非蛋白质外壳,经培养被标记的DNA应全部进入到大肠杆菌内,所以B、D两项错误。经离心后重的大肠杆菌只能存在于沉淀物中,不可能出现在上清液,所以C项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在沉淀物中含有极高的放射性,实际测得值有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大肠杆菌和噬菌体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答案:A8.真核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核遗传是主要的。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是()A.DNA和RNAB.DNA或RNAC.DNAD.RNA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是DNA或RNA,作为病毒遗传物质的是DNA或RNA,原核生物的和真核生物遗的传物质是DNA,控制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的都是DNA。答案:C9.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第3页共4页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有35S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有35S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有32P解析:由题意可知,标记后再加热杀死,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会变性失活,而其DNA则仍保持活性,具有转化能力,因此当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后,S型细菌的DNA会使其部分R型细菌转化形成S型细菌,其他绝大多数的R型细菌仍然正常。而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等都是在细菌体内完成的,所以与S型细菌的标记蛋白无关,也就是说从死亡小鼠体内提取得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都不会含有35S。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0.(密码改编)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科学家研究确定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涉及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来区分,区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格里菲思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转化因子?为什么?(4)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菌落不同,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可通过观察菌落来区分。(2)(3)联系课本实验作答。(4)注意从免疫学角度解释,R型细菌含量后期上升是小鼠免疫力降低造成的。答案:(1)S型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3)不能。因为没有把DNA和其他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4)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杀灭有毒的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
本文标题:必修2课时训练第3章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0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