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在《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字做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一、尊师与明德纵观当今之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实为不学圣贤教诲、迷失本性所致。《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一代国学大家方东美教授曾教导上净下空老和尚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深信不疑,从此学习并践行佛陀教诲,用自己一生的学佛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真实不虚。如今老和尚虽已近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讲经不辍,圆满具足了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自在、身体健康、聪明智慧、法喜充满,让每一位有缘亲近的人都能对佛陀教育生起信心。《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正如《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具体而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学习、落实老师的教诲。如今,我们看到尊师的好榜样刘素云老师,刘老师认真落实师父上人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佛法的修学上踏踏实实、悟入甚深,寻常言语间都流露出清净智慧,是真佛弟子的楷模。如果弟子幸遇明师,却不知尊师念恩,则难得师道之真谛。即使师父乃孔子、释迦再世,亦无助于弟子自性明德之开发。印祖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是明心见性的大利益。上净下空老和尚极力赞叹的贤公老和尚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贤公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传戒师父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去。贤公对师父有绝对的诚敬心,一生奉行师父的这句教诲,念佛九十二年不中断,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贤公老和尚虽然智慧圆满,但是因为师父曾告诫他要韬光养晦,「知道了,不要乱说,不能说」,贤公老和尚就埋首田间,躬耕陇亩,一生以苦力劳动惠利大众,与众生和光同尘,持戒吃苦,直至往生。贤公老和尚用九十二年的时间,为我们诠释了尊师的真义!二、尊师与传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即圣贤相传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陀也说自己没有在古佛所说之外增加一字。师道其所以尊严,是因为真正的明师皆不标榜自己,而只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古圣先贤道脉的传道者。这种无我的精神,正是为师者所以光载千秋、万众敬仰之原因。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救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人云:「千金不卖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为师者「谋道不谋食」的质量,倍受社会尊重。在中国古代,对师道的尊重是通过礼加以保证。《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称谓方面讲,此时亲友会赠予一字,自此以后,亲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尊重。即便入朝为官,天子也要称其字而不称名。可以一生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生养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长养自己慧命的老师。可见古人对于老师是何等尊重!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上净下空老和尚曾讲述自己拜师的经历,当时父亲带领他,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之后老师入座于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中国古代家道谨严,长幼尊卑秩序分明。试想,身为一家之尊的家长是怀着何等恭敬之心,才会向老师行如此大礼?而这种仪式,又会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样深刻的「尊师重道」之印记?古人言「师徒如父子」。事实上,老师对好学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儿女,因为老师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学生正可担负起传承道统的责任。上净下空老和尚当年旅居台湾,生活清苦,但一心向道。而做为当时一代名家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皆不求物质上的供养,无一例外的对他尽心栽培,都是因为看到他对老师的恭敬心和学道的真诚心。当时的老和尚虽然年纪尚轻,但已襟怀天下,心系众生,关心的不是个人之名闻利养,而是如何找到方法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化解冲突,解民众于倒悬。正是老和尚承传圣贤之道以济世安民的使命感,使自己得到老师的格外器重。果然,他奉行章嘉大师的教诲,一生学释迦佛、走释迦路,以讲经说法做为自己的本业,把佛教带回到佛陀教育的正路;他从李老师手中接过《无量寿经》,不负师恩,通过不断讲习,把它弘遍全球,普利群蒙。老和尚在弘扬大经的道路上,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屡遭诽谤中伤,但却初衷不改,丝毫未曾动摇弘扬正法的决心,就是因为他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念念不曾忘记老师的嘱托。「舍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可以说,正因为老和尚对恩师及本师释迦牟尼佛具足至诚恭敬之心,才使得他在求法的道上孜孜不倦,在弘法的路上矢志不渝!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并皆卓越者,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在人类历史中,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师却如珍如瑞。因为他们无论在诚意正心的修养上,还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都堪为学人表率,足为后世取法。正是他们表里如一的为人演说圣贤之道,才令无数人重拾对圣贤教诲的信心,使圣贤文化薪火不灭、代代承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谓「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见,对老师的尊重即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更是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需。三、尊师与治国《论语》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师重道,就必须自己率先垂范。古代圣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氏春秋》)汉明帝就是一位尊师的典范。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明帝为太子时,曾向桓荣学习《尚书》,在他做皇帝后,仍以学生身分自居。汉明帝造访太常府时,以师生之礼与桓荣相见,并设几杖,召集百官和桓荣的弟子数百人一起向桓荣行弟子礼,并由他亲自执礼,带头听受老师讲学。老师每有不适,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而专门负责皇帝膳食和医疗的官员都络绎不绝的去服侍桓荣。明帝还亲自到老师家询问病情,进入老师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车步行,手捧经书走到老师跟前,轻抚老师,垂泪哭泣。他还送与老师床具、衣物等用品,让老师更舒适的休养,久久不忍离去。从此以后,文武官员来探病,再不敢到门口才下车,而且都在桓荣床前下拜。桓荣去世,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并把老师安葬在尊贵的位置。可能正是由于汉明帝如此尊师重道,才感得佛法于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战乱后短期内就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天下太平、万国来朝,与他尊师重道并赐予皇子、诸王们学习《群书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干盛世」的缔造,更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设立了礼请儒释道大德为国师、坚持讲经教学的制度相关。反之,唐朝之所以衰于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于慈禧太后,都是因为圣教的废弛、对师道的轻忽。天子之所以应尊师重道,因为天子的职责是践行圣道,而老师的职责是传承圣道。天子唯有从师而学,才能修德明道,进而平治天下。纵观中国千年历史的兴衰,可以发现:凡是尊师重道的时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现的时期;凡是轻师贱道的时期,都是王朝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转折点。正如《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在古代,「天下之命悬于天子」,能否尽早为太子选择明师教导,决定着国家的安危。这说明,国家是否有真正的后继人才,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好老师的教导。所谓「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记载,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如今,在上净下空老和尚的学生中,有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刘素云老师;有把《弟子规》的教学带到千家万户、引领无数人走向幸福人生的蔡礼旭老师;有运用中华文化建设和谐企业,从而创下「中国式管理」模式的企业家典范胡小林老师、吴念博董事长;有放下优厚待遇、为弘扬正法废寝忘食的陈大惠老师;有改邪归正,通过兴办「道德讲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谢奕辉老师;更有众多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默默身体力行着圣贤教诲,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尊师与平天下「非圣人者无法」,由于西方人本主义的泛滥,东方疏离了孔孟、释迦,西方宣布上帝死了。结果,人们抛弃了伦理道德的标准,变得唯我独尊、为所欲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盛行,贪瞋痴慢疑等负面思想蚕食着人之本性,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核武器的发明,更使世界成为全球核战争的潜在战场,整个人类都处在巨大威胁之下而惶惶不安。在国际社会,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世界和平问题,但多年来莫衷一是,甚至对此丧失了信心。而深谙儒释道精神的上净下空老和尚以超群的眼光,洞察到未来世界人类和平的出路所在:唯有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世界和平才可以实现。而在四种关系当中,应从宗教团结开始努力,如果宗教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则会影响族群、政党,进而影响国家。宗教团结靠什么落实?靠振兴师道。如果每个宗教都能效法创教先圣的行谊,宣讲创教本师的教诲,使宗教回归到教育的本来面目,就是对耶稣、佛陀、穆罕默德乃至一切圣人真正的尊重。佛陀教导人以平等心礼敬一切人、事、物,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帝教导人凡事谦虚、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真主安拉教导人们:只有一种道德规范,就是源于忘我、行善的博爱法则。这些教诲均以仁慈博爱为核心,说明各个宗教的本质精神是相通的。上净下空老和尚先后在新加坡、澳洲团结各大宗教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宗教是可以团结的。如今,在发挥宗教的作用方面,习主席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如何坚持宗教教育的中国化方向?在汉语的解释中,「宗教」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坚持中国化方向就是要让宗教回归圣贤教育的本质。如何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就是要引导宗教徒落实宗教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因为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为何要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因为如果宗教不能回归教育,不能讲清楚宗教典籍,就很容易变成迷信,被极端组织所利用,进而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发挥宗教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1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