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20062007年高二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踟.(zhí)蹰衣袂.(mèi)喋.(dié)血桀骜.(ào)不驯B.歆.(xīn)羡浸渍.(zé)绯.(fēi)红.冥.(míng)顽不灵C.租赁.(lìn)炽.(chì)热偌.(ruò)大殒.(yǔn)身不恤D.蹊.(qī)跷惩创.(chuàng)拙.(zhuō)劣自出机杼.(zh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苗裔妆束夙兴夜寐信誓旦旦B.契阔坍塌潸然泪下飞扬跋扈C.精萃颠覆石破天惊不速之客D.幽远臆断温文尔雅磬竹难书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经过大力整治,这片湖水重现了以前的,游鱼细石,历历可见。②工作中出现差错,有许多是不造成的。只要你心里有工作,遇到事情动脑子去想一下,就能基本不犯这类错误。③认真地了解过去,研究现在,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这是历史我们的重任。④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大陆,金融界人士明显感受到了两种经营理念的巨大。A.清静精心付与冲撞B.清净经心赋予冲击C.清净精心付与冲击D.清静经心赋予冲撞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广泛地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富有写实精神;《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B.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楚辞》是他的著名作品,《离骚》是其中的名篇,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代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杰出成就。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我国,寒兰通常以花的颜色来将其分类,共分为四种。B.空中飞鸟对飞机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毁。C.消防官兵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扑灭了这场火灾。D.在中国,从上个世纪开始,在意识到保护环境对未来的重要性后,政府启动了几十个总投资都在一亿美元以上的生态恢复大项目。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儒家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强调道义高于一切。B.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盖茨,毅然决然地退学,建立了自己的电脑公司──“微软”。C.你有了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D.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有办法弄清了。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乏味。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摘自陈炎《“文化”与“文明”》,见《新华文摘》2002年6期)7.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明是借助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B.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协调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C.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D.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8.下面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B.“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C.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D.龙山的黑陶、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大汶口的石器……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有高低之分。9.下面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B.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C.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D.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10.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牛排,是文明问题。B.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现。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相互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D.资本主义的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三、(12分,每小题3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岐亭:宋代镇名,在今湖北麻城。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傥:倘或。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归附。B.余既耸然异.之异:认为……奇怪。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跟随。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怒。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B.欲以.此驰骋当世不赂者以.赂者丧C.俯而.不答,仰而笑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问余所以..至此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3.下面四组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1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表现其丰富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刚因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第Ⅱ卷(108分)四、(18分)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1)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2)诗中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3分)答: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1),恐年岁之不吾与。,夕揽洲之宿莽。(2)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海量资源尽在星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期中试卷20062007年高二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5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