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课程与教学论考前提纲(钟启泉版)
第1页共6页《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课程的三种涵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2.课程教育研究的历史(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主要思想、教学理论赫尔巴塔、杜威与布鲁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赫尔巴特(传统)杜威(现代)布鲁纳(当代)(1)赫尔巴特知识中心主义课程重视文化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2.“多方面兴趣”兴趣应当是深远的、直接的、全面的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合: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联合起来;系统:把新旧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方法:将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应用于各种情境。4.教育性教学(2)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课程、教育即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二元论”:“外铄论”、“展开说”2.基于经验的教学论①经验与知行统一“经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行统一:1.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做,包含行动2.人的行动是基本观念、知识,受观念、知识指引②反思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思维、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第2页共6页③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儿童中心课程(3)布鲁纳发现学习,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布鲁纳《教学论的定理》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性本身,也反映认识者本性本身,而且也反映认识者本性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本性。1.知识的本性是学科内容的组织-结构问题;2.认识者本性是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方式的问题;3.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亦即发现、探究的过程。3.实践性课程(定义:四要素)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4.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泰勒、斯腾豪斯)泰勒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课程的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教师即研究者(theteacherasresearcher)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中,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之上。第3页共6页5.泰勒目标模式(案例)定义、内容、舒伯特(八字)泰勒模式: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泰勒原理: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舒伯特:目标、内容、组织、评价6.教学设计的本质(概念)教学设计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7.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简答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的四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和情感参与。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习是渗透的,会使学生行为、态度等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自我评价:想学什么和学到什么。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的关键: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第4页共6页真实:真实自我,表里如一,无矫饰和防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欣赏和看重每个人。移情性理解:设身处地,感同身受。8.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基本特征:1)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境;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中的经验成长。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概念)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舒伯特:“普遍性目标”取向: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行为目标”取向: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他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基本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最根本特点就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表现性目标”取向:艾斯纳提出的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即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第5页共6页性化,因而超越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10.课程目标的确定(简答)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的发展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11.施瓦布、古德莱德课程改革—五个层次—体验层次的课程(简答)古德莱德:课程变革的五个层次(1)观念层次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正式的课程(3)学校层次的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12.课程类型及其组织(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显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等,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13.教学组织形式—凯乐计划(个别化、特征)凯勒计划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末系统确立起来的“个别化教学体系”。第6页共6页个别化教学的五个特征:第一,以掌握为指导;第二,学生自定步调;第三,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第四,使用指导性教材;第五,安排学生助理。14.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相互适应取向: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知识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15.评价模式—回应模式(特点)1.重视评价为当事人服务的意识2.重视实际的活动过程3.反映多种价值观对课程计划的关照。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考前提纲(钟启泉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1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