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先秦诸子百家一、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二、学情况分析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教学中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三、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进诸子、诸子解读、课本剧表演、百家争鸣和课后探究等来处理。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名片设计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走近诸子。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运用、体验诸子的思想。通过相关的视频、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激发学生做有思想的人;通过朗读名言、体验生活和分享同伴的思考,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这一道理。五、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六、课时计划:4课时七、教学活动21.为你喜欢的一位诸子设计一张名片,与同学交流。2.学生分组排练表演诸子课本剧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诸子新课导入: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而历史上同一时期其它地方同是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巨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一、人类精神的轴心时代2500年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展示图片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提问:为什么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思想上最活跃的轴心时代,不是出现在唐朝的盛世?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变革气息。3三、初识诸子1.课堂活动:请你为你喜欢的一位诸子设计一张名片,与同学交流。活动细则:2-3人组成一个文化设计工作室,假设老师是诸子中的任何一位,即本工作室的客户,请你为他设计一张、符合身份,体现特色的名片。设计之后,班级内进行交流,并简要介绍设计的创意通本环节学生可以唤醒学生们头脑中的诸子百家,初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概况。2.诸子概况了解结合学生的设计,概述诸子的基本情况。四、解读诸子(一)孔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夏曾佑教学活动一: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孔子学院的图标、世界各地的孔庙、世界联合祭孔场景,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提问:可以说孔子是一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圣人,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出示资料: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问题: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出示《论语》简介教学活动二:与孔子对话模拟对话情境体验: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问题:1.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2.“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3.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4.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6.“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教学活动三:案例思考学以致用:材料一:“诺贝尔奖”与“孔子智慧”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发表了一篇发自巴黎、题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帕特里克·曼海姆。该文称,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演说。他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埋学奖的瑞典科学家,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几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章说,这次会议的与会者有75人,其中有52名科学家。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与会者讨论了艾滋病、保护环境、人权等问题。法国总统密特朗参加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会议得出了16个结论,其中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几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些科学家显然是崇尚知识的,他们的结论还包括“许多国家存在的政治权利和知识界之间的鸿沟应当缩小”,“教育应当在所有的国预算中享有绝对的优先”,“应当鼓励促进医学进步的分子生物学”,“裁军可以让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国际先驱导报》(InternationalHeraldLeader),2003年1月17日(第32期),第3版材料二: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每当我们现实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从那个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请你根据材料一、二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我们现代的城市管理问题,应该如何“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教学活动四:模拟对话情境体验: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5问题:1.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孔子的鬼神观是什么样的?2.“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3.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教学活动五:学生分组列举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思考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里哪些还有现实意义?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
本文标题:诸子百家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2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