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启迪学生思维。请看案例《搭石》的教学片断: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师: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走走搭石,找找课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破浪线划出来,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来看看,这有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争议。师:不敢肯定了?想想平时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总教我们排成一队,那叫排成一——行(hang),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叫做——一行(xínɡ)人。师:请把“一行人”读三次。师:这还有几个生字词呢?谁来读读?男女生分别读生字词。生:我们再看到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体会到美的?生:我从协调有序看到美了。师:是嘛?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生:人们不慌不忙的。师:这样,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生:搭石。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生齐答“有”。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练习3次)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案例分析: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在走搭石情景中的具体再现。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不断的让学生读来逐渐加深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截取的片断很短,却也说明了重点词的理解在指导朗读中的重要性。以上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我的做法和体会是:1.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解书的。我理解就是文章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这样讲、那样问弄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逐步与作者沟通,达到感情共鸣。2.感悟语境。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或以语言描述,或借助电教媒体,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中快活地穿行,几近疯狂的喊叫,忘乎所以的玩乐。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雨中的喜悦和兴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3.语言感染。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素质很重要,不同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事,教师适宜的教学语言能带动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内涵。4.诱发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催生情感,情感融入朗读,朗读又促进感悟。5.品评升华。品评朗读本身就是理解文本、学习和运用朗读技巧的过程。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专心听,动口说,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0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