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主题班会系列之如何与家长沟通
如何与家长沟通碰到这8类家长,班主任该怎么办?除了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也是教师日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架设有效的家校沟通桥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与家长形成合力引导学生成长。但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层次、教育观念的家长,教师又该采取何种沟通技巧和策略呢?哪8类家长1、“放任不管型”家长2、“溺爱放纵型”家长3、“碎碎念型”家长4、“光说不练型”家长5、“经济杠杆型”家长6、“期望过高”型家长7、“脾气暴躁型”家长8、“机械管理型”家长“放任不管型”家长解决对策:让家长“眼见为实”看到差异。采取主动,多沟通,及时与他们联系,通过分享学生在校的进步和学习成果,鼓励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的爱心与期望,从而改变他们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溺爱放纵型”家长解决对策:建立信任达成共识老师要注意沟通方式,多些耐心、细心,老师找到问题背后的关键原因,要了解学生入校前的生长情况、家庭环境等,再实施干预,进行矫正。得到家长的配合、达成共识是首要的任务,在与家长的多次沟通时,我秉着真诚。“碎碎念型”家长解决对策:学会倾听长话短说抓重点理解了家长碎碎念背后对孩子深深的爱时,便可以本着尊重、理解的态度去沟通了。如果时间有限,那么就与家长针对一两个重要方面进行交流。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耐心地倾听,让家长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光说不练型”家长解决对策:找准关键出谋划策不认可回避型。主要是家长内心对老师反映的问题不认可,潜意识地回避和应付。无能为力型。这些家长大都想管孩子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光说不练”。不认可回避型。主要是家长内心对老师反映的问题不认可,潜意识地回避和应付。这部分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老师反映的如逃避上操、交往障碍、不尊重他人等问题,觉得是小题大做。因此便采取回避和应付的态度。无能为力型。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要轻易请家长到学校,以避免家长对老师因“小事儿”把自己请到学校而产生反感。其次,与家长沟通时先从孩子的优点入手,充分肯定,再用实例分析孩子“问题”背后的潜在危机,这样更容易被接受。这些家长大都想管孩子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光说不练”。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给家长一个信心,帮助家长分析问题找原因,给予家长切实的帮助,“出谋划策”。如可以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计划、订契约,并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实际问题,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经济杠杆型”家长解决对策:物质、精神奖励要“双管齐下”“经济杠杆型”家长主要以通过金钱、物质奖励激励为主,希望能够通过物质刺激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培养好习惯,但有时却会适得其反。事实上,金钱奖励教育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奖励评价手段。也许短期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方面上,却是不利的。单纯的“金钱奖励”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经济杠杆型”家长(2)同时,在班集体活动中,孩子也会因“无利”而养成事不关己的自私态度。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应该是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精神。而家长的金钱奖励无疑会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因此,我在与“经济杠杆型”家长沟通时,总会强调:金钱、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而物质奖励也可以有,家长可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只有将这两种奖励机制很好地搭配和运用,才能让孩子既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又能培养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期望过高”型家长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观察和了解所教的学生,看到他们的特点和长处。但对于家长而言,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没有参照物,因此有时候会对孩子期望过高,通常表现为把自身没实现的愿望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压力山大,这也容易让老师在工作中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直接对家长的做法进行否定,要倾听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同时,在倾听过程中,既要肯定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也要主动介绍自己眼里看到的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展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这些“期望过高型”家长的压力,而产生焦虑、不安、消极的心态,这时,老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解铃还须系铃人”,帮助家长主动做“解铃人”,从中化解家长与学生的“心结”。“脾气暴躁型”家长首先给他“三个一”,即一把椅子、一杯茶、一个微笑。其次,谈话时我注意使用“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让家长明白: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学生。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没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会加深师生间的隔阂,使孩子认为老师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从而对老师极为反感。因此,老师的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用在“脾气暴躁型”家长身上是十分有必要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父母不知道在打骂孩子的同时,他们也犯下了新的错误,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老师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沟通使家长理解和相信,不是只有打骂,才能教育好孩子。“机械管理型”家长面对机械管理型家长,我认为教师首先能做的,是转变自身观念。“机械”并非贬义词,它仅仅只是一种不完美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此类家长往往具有执着、守规则等特点,而这些在教育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因此,老师们在取得家长信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家长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帮助这一类型的家长确立“少唠叨、多关注”的交流原则,立必须立的规矩,与孩子商讨最低行为准则,在家中坚决贯彻执行。此外,契机合宜时,老师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会在平时给家长推荐一些教育书籍、教育文章,随时分享班中真实鲜活的教育案例,推荐家长参加一些教育沙龙活动,帮助家长先从细微处改变。换句话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在坚持和变通中摸索黄金分割点的过程。当家长习惯于机械式管理,就由学校先承担起“求变”的部分,与家庭教育通力合作。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形成默契合作,在点滴日常中逐步共同更新教育理念,变换教育方法。
本文标题:主题班会系列之如何与家长沟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1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