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之性别偏见男女平等的口号已喊了几百年了,可是“性别歧视”的阴影却仍然笼罩着文明社会的各个角落。现代社会“男尊女卑”这一性别印象仍旧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在偏远山村,愚昧无知的人们依然尊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一谈到男性,就会联想到:独立、坚强、勇敢、理性、有主见、富有领导能力;而女性则是:依赖、柔弱、顺从、感性、害羞、情绪化、易受伤害。究竟是什么导致男女性别的偏见呢?归根究底,教育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其根源之所在。在家庭教育中,众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取向有着性别偏见。大多数男生都喜欢爬山、踢球、游泳这些有助于孩子们接触大自然且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活动,家长们对此也均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并希望他们的性格更开朗些。而女孩子们则不然,更多的家长只乐于让她们弹琴、跳舞,并要求她们要尽量表现得文静、温柔些。一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业表现方面,态度也不一样,不少人认为,男生在小学期间成绩稍差一些没有关系,一到中学就会迎头赶上,而女孩小时候成绩很优秀,但一到中学就会掉队。在对待孩子的职业兴趣方面,“性别歧视”的问题便会显得更为突出,家长们大都希望儿子学理科,认为男孩子搞科研会大有出息,不少家长认为,女孩最好学文科,毕业后坐办公室会稳定一些。如果有女孩想学机械制造业,有些父母亲肯定会横加干涉,甚至强烈反对。反思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孩子本身的性别差异导致男孩女孩的发展倾向不同,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地诱导孩子朝不同的目标发展?其实,科学家研究早已表明,男孩女孩在智力上是平等的。虽然男孩女孩各有优势和不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如果加以适当的训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女生照样能培养成像居里夫人、吴健雄那样国际知名的女科学家。可惜,我们不少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女性是辅助人物,在家里辅助丈夫,在公司辅助老板。男性才是社会的主角,他们才需要事业有成。因此,家长的这种“性别歧视”使得男孩女孩接受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家庭教育,自然使得不少极具潜质的女生才华被埋没了,也使得不少文静、细腻的男生感到极其压抑。因此,广大的家长应该克服自身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尊重孩子的成长愿望,平等地对待孩子的人生理想,采取有效策略,促进男女生的优势互补。只有这样,男孩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女孩的成才机遇才会成倍增多,我们这个世界才可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处处体现着男尊女卑。中外女性主义教学论对各学习层次的课本进行了系统检视,发现从幼儿园到小、中学教育中,歧视贬低女性、散布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况大量存在,具体有几个方面:首先,男女出现于教科书的比率太过悬殊(男性高占了97.9%),而教科书所描述的女性角色,不是神话女性,如观音、妈祖,就是扭曲的女性形象,如慈禧太后。其次,即使有女性角色出现,也有很大程度的性别偏见,男性都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而女性则是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并且课文中的女性不是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母亲就是充满温馨、亲情、疼爱孩子的妻子。相反,男性的角色则是事业型、知识型、管理型的。男性人物即使不是革命家、科学家,只是一名朴实的渔夫或农民,也是有抱负、有主见、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体。再次,男性和女性总的性格定位总是男性是主宰者、决定者、可依赖者,女性依赖男性,以男性的准则为自己的准则,依赖,软弱是女性的天性。如《落花生》这一课文中,父母之间的高低对比更是鲜明:父亲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微言大义,是孩子们权威的人生导师;而母亲文化低、不谙大事,虽心甘情愿照顾子女、体贴丈夫,但总免不了婆婆妈妈那一套。在夫妻关系上,也大都表现为夫唱妇随,凡事由男性家长一锤定音,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被烙上了父权制深深的印记,孩子小小年纪就被不平等性别观念灌输,父权制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成长将产生怎样的误导是可想而知的了。因此,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应当增加女性作家的优秀作品数量。在定位教科书女性角色时应看到家庭外的角色,协调新时代女性角色与传统女性角色的比例,体现女性角色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白女性已成为社会资源的平等拥有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女性也有坚韧、聪慧、独立、自强的一面,应该全面塑造。在图片的处理上也应该增加女性的位置,改变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刻板形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尽管男女不平等问题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们可以想到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用开放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着手,克服“男尊女卑”的性别刻板印象,我们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创造出一个男女平等的和谐新社会。
本文标题:教育之性别平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9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