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自记笔记(新版教材)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人体群体活动的历史就是管理活动的历史。第一节管理概述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作业活动和为使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管理活动。组织,是具有特定使命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必要性: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任何组织和组织中的任何层次都有必要进行管理,管理的基本原理也是普遍适用的。孔茨,‘管理工作是一切有组织的协作所不可缺少的’。概念:泰勒,‘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彼得·德鲁克,‘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哈罗德·孔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斯蒂芬·罗宾斯,‘通过其他人或者与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将事情完成的过程’。徐国华,‘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芮明杰,‘管理师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周三多,‘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含义: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实际上,每一项管理职能的开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协调。特性: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强调了管理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原理、原则,管理活动可称为科学分析的对象,可上升为科学知识体系并为人们传授。但管理活动中又存在着大量无法理性、无法上升为一般理论的部分,它需要管理者创造性地、灵活性地、随机变通地处理各种问题,而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现代社会,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且人是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组织为了满足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职能:最早进行管理职能描述的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职能间关系。管理职能之间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关系: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但由于管理工作过程的复杂性,管理职能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按照理论上介绍的某种固定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只有统一协调这几个方面,使之形成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过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完成。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管理的有效性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第二节管理者概念: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分类:按管理者所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指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是管理作业人员的管理者。综合管理者,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专业管理者,指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或职能的管理者。角色:角色就是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亨利·名茨伯格,管理者10种角色,组合成三大类: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研究,管理者需要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基层。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中层。概念技能: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高层。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弗雷德·卢森斯,四种管理活动:传统管理(包括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包括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包括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工作数量多、质量好以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研究结论: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获得更快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节管理学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1911年,美国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管理作为科学的诞生。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打破传统经验管理办法,实现科学理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但忽视了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第二阶段,霍桑实验,行为科学。管理研究的重点由物转向人。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强调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第四阶段,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第一节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19世纪末管理理论产生前,思想主要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古代管理实践偏重于宏观行政组织管理,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著作:《尧典》、《孙子兵法》、《周礼》、《管子》、《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论语》、范蠡(经营财政)。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巴比伦,汉摩拉比法典。意大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希伯莱《旧约圣经·出埃及记》。古希腊,柏拉图,《共和国》。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发布《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分工协作原理’、‘生产合理化’概念和‘经济人’观点。查尔斯·巴贝奇,1832,《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深化劳动分工原理;二,提出‘边际熟练原则’;三,提出‘管理的机械原则’。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却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化大生产所引发的。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实践在微观方面—企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发展。另外,由于管理落后,生产率不高,存在着大量人财物浪费的现象。两权分离,越来越需要管理职能专业化。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泰勒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为正式形成标志,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以劳动管理为主,抛弃根据经验和习惯或主观想象与假设管理的做法,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工作,制定各种标准操作方法和制度,并用此方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甘特‘人的因素最重要’思想等。一般管理理论,也称经营组织理论,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1916年《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特点:从企业管理的整体出发,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等问题,探求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合理化等。主要思想:经营与管理不同,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它的内涵比管理更为广泛,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经营活动概括为六大类,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要公正、集中与分散、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行政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集权制,又称官僚集权模式,通过职位或职务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一套管理体系,即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机构。理想的组织形态: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最不稳固;传统权力(传统或继承沿袭)—传统组织,效率最差;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最有效,理想组织形态。法定权力即领导者按技术资格或其他既定的标准挑选出来,其权力是组织赋予的。建立在该种权力基础上的组织是一个按规则或程序来行使正式职能的持续性组织,组织中的决定、规则都以制度形式规定与记载。优点是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形态是建立在法理、理性基础上的最有效率的形态。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中,韦伯把组织结构分为三层次: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一般工作人员。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第三节行为科学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资料私有制决定了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梅奥,霍桑试验。试验包括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访问职工试验、布线观察室试验。1933,《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霍桑试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对领导能力提出新要求。霍桑试验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正式提出‘行为科学’名称,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代表性理论有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和弗鲁姆期望理论等。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即如何看待人性。主要代表理论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及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的超Y理论等。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代表性理论有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列克特‘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格第和沙特尔等‘双因素模式’,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重视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代表性理论有卢因‘团体力学理论’,莱维特和利克特等‘意见沟
本文标题: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自记笔记(新版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8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