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数学文化与文学(最新版)
数学文化与文学众所周知,数学属理,文学属文。然而殊不知,数学与文学是相通的。数学的演化和文学有极为类似的变迁。概述:数学和文学是相通的,学习数学的人要注重文学修养。古今中外诸多数学家,都有文人的素质与修养,令人称赞。中国香港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自幼喜欢《史记》,且得益匪浅。著名的诺贝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学习时对古文、古诗背诵良多,运用自如,受益一生。杨振宁评说英国物理学家、1933年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的治学风格时说:“狄拉克是秋水文章不染尘。”而对德国物理学家、1932年诺贝尔奖得主海森堡的评价,则是由杨振宁的同学、中国古诗词的权威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以“山在虚无缥缈中”来定音的。已故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旧体诗和新诗都写得很好,且不举例。1957年在几位科学家在一起时,华罗庚出酒令曰:“三强韩赵魏”,说的是由一个人名引出一个典故来,应对为“九章勾股弦”,便射出了钱三强和赵九章的名字。一、数学文化与中国诗歌1.唐诗。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同样脍炙人口,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他还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表现出强烈的夸张和爱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数字具有尖锐的对比和衬托作用。他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和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样,抒发迁客的失意之情,异曲同工,惊心动魄。描写秋天,有“一叶知秋”;描写春天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一群,也可能是一只。还有“一枝红杏出墙来”,“惊雷一声万物苏”等日常生活中包含的数学成语也有不少。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两”与“一”相对,显示了诗的整齐美,也可以使诗歌的艺术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如他写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也运用了夸张,它为“缘愁似个长”一句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使人读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富于韵律,还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趣,富于魅力。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五言诗,诗人巧妙地运用数字,把数字巧妙地嵌进诗歌中,生动有趣的描绘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图。2.宋词。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同样是壮怀激烈的。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绘出朦胧夜中明灭的星和稀疏的雨,阻挡不住旅人寻找旧时茅店,路转溪桥便到达了目的地。词的格式由词牌决定,如《菩萨蛮》的字数是七七五五、七七五五;《忆秦娥》的字数是七七三四四,七七三四四;《渔家傲》的字数是七七七三七,七七七三七;《西江月》的字数则是六六七六、六六七六等。3.元曲。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二、数学文化与经典著作1.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又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子曰:“君子有三戒”等等,不胜枚举。《论语》中也有不少数字,如孔子曾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字在此是有明确所指的——既“忠恕”二字。实际上“忠”和“恕”内涵上有根本不同,兼容性很小,“忠”意“忠诚、真挚、恳切”,“恕”有“宽容、忍让、谦和”之义,总之二字包容越宽泛,所指亦会愈贴实,也将会更接近“一”字之意。《论语》中的“三”字出现的频率很高,纵观《论语》一书“三”字多为实指,最著明的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君子有“三戒”,“三畏”,“三愆”(以上见于季氏篇)等。2.道家经典。道家的《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仅三句话,三个数字,巧妙地用数字来阐述道家所认为的万物的本原,含蓄而深远。《周易•系辞》中有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3.法家经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承秦制,自秦至西汉中期这两百来年间,是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巩固发展与上升的时期,法家路线占着主导地位。法家对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比较重视,由此促进了数学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数学家。如张苍、耿寿昌等。还有一些书籍,比如《周髀算经》、《许商算术》与《杜忠算》等。三、数学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1.神话传说。龙是我国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化和民族化的动物。华夏儿女被誉为“龙的传人”;生气勃勃被赞为“生龙活虎”;神采奕奕被叹为“龙章凤姿”;甚至字写的好也被赞为“龙蛇飞动”。所以,龙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作为神话和图腾崇拜的综合形象,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认为,龙应该是天上的鹰和地上的蛇的“合体”。其实生物界其中根本就没有龙,它是一个多种动物的集合体。中国的画家倒是一语到破了它的真相。原来画龙有个秘诀:“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画鳞,七画蛇身八虎眼,九画鸡脚十锦全。”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加上“集合”这就把龙的画法和数学挂上了钩。2.数学成语。构思奇巧、形象生动、语言凝炼,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强壮的生命力。比如:一举成名、一马当先;二人同心、二月春风;三思而行、三人成虎;四体不勤、四面楚歌;五谷不分、五体投地;六六大顺、六亲不认;七步才子、七祖升天;八面玲珑、八仙过海;九牛一毛、九死一生;十面埋伏、十恶不赦等。还有百折不挠、百战不殆;千人所指、千篇一律;万死不辞,、万世师表;众口一词、众矢之的;形单影只、孤家寡人;芸芸众生、茫茫人海等等,不一而足。用数字表示文学的体例也非常醒目。比如:《三字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五绝”、“五律”、“七绝”、“五七言诗”、“词”等。3.影视小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在《射雕英雄传》中,写了不少不可思议的中国古代术数怪题。例如“九宫土”、“五五图”、“百子图”以及“鬼谷算”、“立方招兵”等五花八门的难题。着实令数学爱好者们动心,恨不得立即拿来研究一番。令人惊讶的是,我国当代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在敬佩者之列,他曾风趣的把武侠小说称为成人的童话。在《射雕英雄传》这部杰出的作品中,他把男女主角郭靖和黄蓉以及洪七公等人物写的活灵活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其中的九阴真经又穿插着韩信点兵、大衍求一术,以及天元、地元,人元、物元(实际上是四元一次联立方程组)等相当过硬的古算内容,让人击节称赞,为之叹服。电视剧《刘锣锅》中有一个场面,乾隆皇帝走入花丛中,信口云:“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正在犹豫不定时,刘墉抢答道“飞入草丛都不见”,成了一首绝句。真是救驾有功。数学不仅能计算,而且有形象、有动感。数学的严明、文学的对仗,交相辉映,衬托出了奇巧妙对。如:“旭旭红日升九天;重重山峦延千里。”还有数字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影射缺一(衣),无十(食)。更有妙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使人拍案叫绝。总结:数学的描述,常成为警句,引人入胜、耳闻能详、跃然纸上,活在人们的心里。数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文学中闪烁着光辉,与文学糅合一起,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数学是文学的有力工具。文章中列举事物是数学,动员群众形成力量是数学,号召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要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是数学。制订规划、拟立项目、测算收益、作可研报告,都离不开数学,而且要运用具有活力的数学语言。鲜明的数学语言,使文笔充满活力,言简意赅,跃然纸上。相反,没有数学语言的文章干瘪、文笔枯萎。通过数学与文学的关系,是我们更加了解数学的奥秘与趣味。数学能使文学充满活力。姓名:易斌学号10130710427
本文标题:数学文化与文学(最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5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