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在这个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5.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受教育者本身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6.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来说,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一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内容还是方法、组织形式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崭新的,新的教育总是继承了以往教育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利用那些能够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教育要素,并将其纳入到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10.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有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要求相反的道路;有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如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等。11.教育起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其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最后,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12.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13.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社会本位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14.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地位。15.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意味着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体现科学技术在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技术结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意味着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6.课程的定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17.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与原来颁布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相比较,新的课程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第二,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第三,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标准关注教学的全过程。第四,课程管理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刚性”太强,表现为教学大纲对备课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作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18.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19.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0.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学学生进行教育。21.教学与智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2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即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使学生这个认识主体不断成熟完善。可见,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认识过程的矛盾,即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要完成这一任务,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2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
本文标题:辨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8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