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行动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不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进行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所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实践反思法,经验总结法等,探索出了促使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一些有效策略,教师、学生、课堂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方向。一、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化底蕴的基础。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语文教学中,阅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在一个班级47名学生中,有71%的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31%的学生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学习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进行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所在.。二、研究目标1.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由在阅读中不会积累语言过渡到能积累有价值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摸索促进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方法,策略,技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三、理论依据1.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能动性是学生作为主体的首要特征。”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2.教育行家把一个人生平的积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对小学生来说,语言的积累尤为关键,语言积累,是指对感性的语言模块的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这些材料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表达的整体提高,抓住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素质的突破。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检索有关语感培养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文献资料,通过复印、做文摘卡片、专题索引、读书笔记、存光盘等方法处理、归类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案例研究法。整理和提炼比较科学的、富有成效的、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形成典型的研究个案。3.实践反思法。针对课题研究中不断生成的一些新的问题,通过集备,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形成新的研究目标,并付之于行动,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五、研究成效(一)摸索出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方法。古人所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强调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获取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通过几个月的行动研究,我们正在探索一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方法。1.以课文为阵地积累语言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新颖,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朗读来领悟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绚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观看西沙群岛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一堂课下来,有65%的同学通过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优美文字,其中有7%的同学还能以图画配以文字的形式再现自己喜欢的段落。其次,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在品析字词的优美中积累。如《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教学时,我先把句子稍加了修改,“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再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从句中描绘景物、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加以想象,品词析句,体会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和作者遣词造的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同学深刻地理解记忆了“头巾、外衣、衬衫”等词,其中,一小部分同学还能再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模仿运用该句子。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2.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俗语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新课标》就明确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丰富创造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多多的积累生活素材,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相信有了如此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能“妙笔生花”。加大课外阅读量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鼓励班级中的同学加大课外阅读量。做法:①把读课外书当成一项常规作业;②整合所教学科引导孩子读昆虫记神奇校车等有关读物;③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引导积累相关诗文、名言;④引导积累设计图文并茂的“诗文积累卡”;⑤引导交流个人书籍资源;⑥另外,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开放阅读,增长各方面的知识;⑦树立读书榜样,借助家长会请家长做引导交流,带动家长的阅读意识。借此,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班级中学生崇尚的一种“时尚”,因为我们知道有读书,才有积累。(2)摘抄优美词句。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在三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积累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或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等,并要求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摘抄本放在我眼前时,我也被其中的优美词句吸引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有古典诗词,有名言警句,还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太丰富了。短短一学期下来多数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资料库”,这为同学平时的写作提供了大胆的表述源泉,积极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词句,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地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主动喜欢上了积累。从内心深处视积累本为“珍宝”。(二)教师、学生、课堂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行动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首先,我们学习的气氛更浓了,在与专家和同事的交流和自己的潜心琢磨,我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大家越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来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现在在教学中,大多老师能做到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把积累语言的权利交给学生。其次,学生也有了稍稍的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的被动式学习了,有小部分孩子变得思维活了,笔杆动了,参与学习也更积极了。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总能找到若干令人意味深长的语句,其中不乏有一些经典名句,他们在积累的过程中收获着喜悦,体验着快乐。我们的课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氛围,焕发出超出以往的活力。六、课题思考1.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从宏观上调解好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积累的时间分配、精力分配,以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时间上较难保证,因为引导、交流需要时间的保证。2.要使实验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制度,而目前现行的评价方法和制度还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待于再实践中加以完善。3.学生的两级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激发自主性积累不高,学习习惯较不好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4.因为课题申请前的预设与课题申请后的班级调动,影响了课题开展的预期效果,在接班后调整了一段时间的孩子学习习惯再启动课题。通过现阶段的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这一课题实验,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符合儿童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根植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必将开出灿烂的花朵。
本文标题:积累语言-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1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