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燕昭王求士一、关于《战国策》(一)成书、记事、作者•成书:•今传本30卷33篇。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或以为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故定名《战国策》。•记事:•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年)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作者:•原史料作者不详。或以为秦汉时人蒯通。《汉书·蒯通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一般认为,资料非一人一时之作。(二)体例、内容价值•体例:•体例类似《国语》,为国别体。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记事,是为十二策。刘向古本33篇,到北宋已残缺11篇,由曾巩补足刘向本篇数(详见曾巩《战国策校序》)。•内容价值:•其书主要记当时谋臣策士的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皆事关军国政治主张、斗争策略、各国相互间的矛盾,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冯谖(xuān)客孟尝君》等篇中的“民本”思想;《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侠义”德行;《燕策·燕召王求士》的渴求人才;《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反映的“合纵连横”。•司马迁修《史记》,对这批材料的引用多达八九十事(据南宋王应麟《汉志考证》,司马迁修《史记》时《战国策》虽未成书,但几种原始材料早已存在)。其中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吕不韦立子楚,嫪毐(Làoǎi)乱秦宫等史事,皆为司马迁取材的唯一来源。(三)不足、应参见的重要书籍•不足之处:•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应注意参证分析,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新出土文物。•其重要参考书如下:•1、东汉高诱注—→北宋曾巩校定本—→南宋姚宏续注、鲍彪新注—→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战国策》校点本(一脉相承,集其大成,最为善本)。•2、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楚墓(多以为汉墓)出土26件帛书,计12余万字。其中有一部分类似《战国策》的帛书,27章,325行,17000余字。其中11章内容可见于《战国策》、《史记》;另有16章(占总数十之六七)为佚书。•佚书中记载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史实。如李园杀了春申君之后,做了楚国的执政大臣;燕孝王派蔡鸟入秦,献给秦相吕不韦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十城。特别是关于有名纵横家苏秦的史实,连司马迁也觉得没有弄明白,其《史记·苏秦列传》谓“世言苏秦多异”。•后代综合诸家传世文献,一般记作:“前?——前317年,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初说秦惠王吞并天下,不用。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之长。嗣纵约为张仪所破,苏秦遂至齐国为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刺死。”•以上信息告诉我们的是:①苏秦与张仪起码是同时人,甚至是张仪之前(前?——前309)的人;②死于与齐大夫争宠。•而今发现佚书16章中有14章为苏秦献燕昭王、齐闵王的书信及谈话,揭示的真实情况却大不相同。•具体情况是:•燕昭王(前311——前279在位)即位之前,齐国伐燕,燕几乎覆灭,成为齐国的附属。燕昭王即位,广纳人才,苏秦作为燕昭王的谋臣打入齐国。苏秦入齐五年,主要谋说齐不伐燕,;离间齐、赵关系;诈谋齐燕联合伐赵;总之,使燕国得以复苏强盛。但其间燕昭王又听信了一些传闻谣言,对苏秦产生了怀疑,故苏秦献书自陈。并多次密信禀告自己的谋画。而齐闵王蒙在鼓里,最终竟撤回了燕齐两国接界的北部地区驻防的军队。•所以,后来的史实是:到前284年(张仪死后25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讨伐齐国,出其不意,先从北线进击,一触即溃,齐国大败,苏秦的燕国间谍面目也就完全暴露,于是被齐闵王车裂而死。•长沙马王堆帛书对研究苏秦的生平、当时的合纵连横状况,以及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今已单独整理,名为《战国纵横家书》,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书末附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杨宽《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马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三文)。•3、今人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出版社,1987年出版。二、课文讲解(一)历史背景•燕,战国七雄之一。但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弱,与相邻的齐、赵、中山国不时发生争战。约公元前312年,齐宣王伐燕,燕昭王父哙(kuài)死难,当政子之出亡,亦死。秦、魏、韩出兵救燕,败齐于濮水之上。次年,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立为燕昭王。燕昭王千金市骨,收揽人才,励精图治,成为燕国最辉煌的时代。(二)疑难字词•1、雠:通“仇”。•2、隗:wěi。•3、诎指;通“屈旨”,委屈己意。•4、趋:本义“疾走”,引申为“急迫”、“趋附”。此句意谓:先求贤若渴,急迫寻求人才,后则逐渐松懈、止息。•5、嘿:“默”的异体字(嘿,今又音hēi,象声词)。•6、馮:古同“憑”,今简写作“凭”。•7、睢:suī,张目貌,引申为怒目、凶怒、骄横。•8、呴:“吼”,异体字。但有时又通假作“昫—喣—煦(xù)”。也可通假“跔”:①音jū,曲也。②音qǔ,疾行,这里可讲为践踏、羞辱。得到的几点启示•1、燕昭王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重视人才,同时能够虚心吸取意见。•2、郭隗富有智慧,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能提出吸引人才的有效方案。•3、作为知识阶层的“士”,是关乎列国盛衰的重要力量,是诸侯国君无法忽略的势力。当时的现状是“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本文标题:第三篇 燕昭王求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2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