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播模式communicationmodels一.什么是模式?1.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2.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传播模式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二.模式的功能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3)曾论述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模式的主要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简化功能预测功能三.模式的分类1.按所用符号分类(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字模式2.按其作用分类(1)结构性模式(2)功能性模式(传播模式多为此类)BDACE基本模式大众传播对文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大众媒介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3.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传播模式分类1.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7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格伯纳传播总模式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丹斯模式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ABX平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康斯托克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格林伯格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直接与间接模式议题设置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沉默螺旋模式帝奇纳“信息沟”假说4.受众中心模式罗森格伦使用与满足模式温德尔使用与效果模式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5.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怀特把关人模式吉伯—约翰逊信源—记者关系模式麦克内利新闻流动把关模式盖尔顿—鲁奇选择性守门模式巴斯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1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2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4.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前者更是对传播本质的整体把握。四.模式的优缺点(一)优点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模式方法建构的传播模式,实际上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传播是一个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信息流通过程。在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式中,可以体现出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在传播学简短的历史中,传播学者构想和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从早期的传播模式建立直至网络传播模式出现以前的传播模式,虽数量不下百余种,但是都未摆脱线性传播的基本特征,即传播学的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二)缺点模式研究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任何“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存在的”。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教授及其助手斯文·温德尔对传播模式的分类,对不同模式进行探讨分析。01PARTONE基本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线性传播认为传播过程是单向流动。主要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Who?传播者SaysWhat?讯息InWhichChannel?媒介WithWhatEffect?效果ToWhom?受传者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swhat受众控制研究内容分析讯息说什么传播者Towhom对谁谁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媒介分析媒介效果分析受众分析拉斯韦尔“5W”模式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米夏埃尔·比勒,1980)。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拉斯韦尔“5W”模式缺点:a.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b.忽略了反馈(feedback)这一重要元素;c.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d.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固定化,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双向性和复杂性;e.忽略了5个W之间的相互关联。2.布雷多克7W模式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之际,美国学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1958)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Where)和“为了什么目的”(Why)。但再次忽略了反馈要素。布雷多克7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对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3.香农—韦弗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发射器信源讯息信号噪音接收器信宿讯息接收到的信号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及同事韦弗。这一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香农—韦弗模式这个模式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传播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在于传播者那一头不能认识到发出的信息与接受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麦奎尔和温德尔,1987)。缺点: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4.格伯纳传播总模式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以具体情况的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格伯纳传播总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广泛。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播过程,也能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过程或人与机器的混合传播。依照这一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是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达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缺点: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其不足之处。(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点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1.20世纪5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的影响。以控制论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引入了“反馈”的机制,变原来线性模式的“直线单向性”为“双向循环性”的控制论传播模式,逐渐注重信息反馈,注重传播效果,注重受者地位。2.对传统的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的修正。弥补了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化,角色可以发生转换。这是传播结构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一)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讯息讯息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界限;强调在信源与目的地(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穿通,因为只有这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传受两者所共享;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局限这一模式较适用于人际传播,不太适合于大众传播;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也是找不到的。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媒介组织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是社会有机组成的趋向。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大众传播理论》1960)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的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同时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信源发射器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信宿接收器信道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反馈设施传媒设施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缺点:没有指出“在大众传播中,信源(传播者)只能从受众处获得有限的或间接的反馈”;也没有指出针对传播者行为的是评价性或意见性的反馈信息。4.F·丹斯模式F•丹斯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为此,他提出一个螺旋模式,以纠正这个缺陷。我们知道,认识总是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地上升的。丹斯的意思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不然就意味着一切传播都是无效劳动。从宏观上看,正是这种累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上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丹斯模式丹斯模式丹斯模式为某些用循环方式无法描述与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动态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现时的传播内容将影响到后来的传播结构和内容。该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中各种不断变化的要素、关系和环境。它对我们分析不同情境的传播活动形成的传播状态、信息差距及知识创新有重要作用。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本质上看,不是一个被动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对这一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模式分析方法在把握人类信息交流现象上不断深入与拓展,也显现了人类社会知识创造与更新现象正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单向传播模式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卫星电视、订阅电视、图文电视等)和新技术(网络传播)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识线性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过程最表象、静态的元素,控制论传播过程指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流动特征。但它们都是在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研究,揭示的都是其中微观环节及要素,没有关注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系统环境。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CR讯息讯息讯息总体社会系统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C=传播者R=受传者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个体、群体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评价: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1963)CMR媒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或体验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来接收者的自发反馈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接收者的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社会环境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本文标题:传播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3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