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姓名:彭新万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张进铭20080501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研究作者:彭新万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杨殿闯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机制研究200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导致了农户的高度分散化,以及相伴而生的“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因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应对这一矛盾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乃是从理论上探索分散的小农如何组织起来的尝试,而这种尝试又是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思路为前提的。任何制度变迁都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之上进行的,为了明确变迁的制度基础,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民所处的小农经济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先是从制度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接着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变迁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变迁过程中能否找到初级和次级行动团体,并采取适当的变迁方式。此外,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最后,在总结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2.期刊论文杨德才.YANGDe-cai制度的彻底变迁与三农问题化解-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2)在我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在严重程度上并不是相提并论的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制度性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彻底的制度变迁,实现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城乡分治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变迁,全面变革我国的行政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3.学位论文吕盼盼当代中国农民组织问题研究——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视角2007发展农民组织是当代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各类农民组织虽在中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人们对其认识仍较为肤浅,实践中农民组织的成长及绩效也都不尽如人意。故此本文以“当代中国农民组织问题研究——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视角”为题,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一部分农民组织的理论分析,内容涉及农民组织的内涵、分类、性质特征、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文章首先从概念角度阐述了农民、组织、农民组织的内涵,并对农民组织的分类作了简单介绍,指明本文研究重点是农民经济组织,随后从四个方面对农民组织的性质进行界定,并引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行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政府影响理论对农民组织的发展进行理论分析,最后从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归纳了发展农民组织的现实必然。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农民组织的实证研究。该部分把我国农民组织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化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特征作了阐述。此后从总体发展、国际比较、分布结构、管理机制、运行绩效五个方面对农民组织发展的现实特征作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农民组织发展中的现实约束。一是宏观环境约束,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约束、政府行为约束、体制转轨约束、法律滞后约束、思想认识约束五个方面;二是农民自身约束,主要表现在农民合作需求不强、组织能力缺失、组织资源禀赋匮乏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当代中国农民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文章的重点和创新点之所在。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提出了政府从转变职能、加强教育培训、推进体制转轨、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扶持五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农民坚持主体地位,创造持久地内部动力就必须做到: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参与。4.学位论文储丽琴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研究2007“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回顾逝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曾就如何解决“三农”出路进行了多次论争。论争的结果是,在充分肯定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工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整体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得到了普遍认同。在过去的百年中,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多次繁盛与衰退。在影响农村工业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无疑组织形式与相应制度安排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作为农村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至今已完成了由产权不清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向产权清晰的股份公司的转型。虽然我们不能假定国有企业制度(包括其他制度)都能像乡镇企业一样顺利地完成转型,但乡镇企业制度转型的思想作为一种成功的范式,可供国有企业及其它领域的制度变革以借鉴。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择从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研究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相应制度的发展变化。由于对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变迁的研究不仅映照着一个经济的变迁,而且映照着一个社会的变迁。因此,对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变迁思想进行研究,不仅可丰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还可丰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基本按照历史顺序分六部分对20世纪中国农村T业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第一章主要考察了20世纪初期农村工业中出现的包买商制度思想及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的演变路径。结论是包买商制推动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工业的兴盛,但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包买商制没有顺利地实现向手工工场制和工厂制的转变,随着包买商制的衰退,近代中国农村工业又退回到以单个农户家庭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模式。第二章的内容主要着眼于20世纪30-50年代农村工业合作经济组织思想。虽然农户组成合作组织有助于获取在家庭组织中无法实现的潜在利润,但由于近代中国农民缺乏组织,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最终这场组织制度的变迁演变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强制力量的再次推动下,农村工业合作组织又经历了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第三章主要考察了1958—1984年期间社队工业企业的制度思想。在此期间,社队企业作为人民公社内部一个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其产权制度先后经历了通过“一平二调”的方式将所有权收归人民公社,之后又逐步下放到生产大队,生产队。这一时期国家政策思想的转变反映了农民利益集团与国家之间的博弈和相互妥协,最终在不损害国家代理人集团利益的前提下,对农民作出了某种程度的退让,归还了农民的部分权利。第四章的重点在于分析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制度思想。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制度安排思想的特点,接着通过对有关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效率差异思想及乡镇企业兴衰思想的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不同的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的资源环境与制度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绩效。第五章主要考察了19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期间,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兴起及股份合作制被经营者持大股取代,进而向股份制转变过程中相关的政策与思想。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变迁,乡镇企业实现了由产权不清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向产权清晰的股份公司转型,乡镇政府也逐渐从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退出,制度变迁模式由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变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第六章旨在从总体上考察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20世纪农村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本文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和政策思想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法及博弈分析等方法从宏观上对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1、20世纪中国经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不同于发展经济学中所描述的二元结构状况,它是一种三元经济结构,即农业部门经济、农村工业部门经济及城市部门经济所构成的经济体系。作为“中元”结构的农村工业部门经济不仅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对整个20世纪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传统经济的变迁发挥了积极的影响。2、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演进的基本脉络是: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从企业前的家庭组织开始,经历了合作组织及在主流经济学看来不规范的企业形态,最后发展为成熟的公司制。从产权的演变角度来看,农村工业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从早期残缺的缺乏排他性的产权体制逐渐变为趋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产权体制,而且制度变迁的模式由早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转变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当然,在诸多因素作用下,20世纪中国农村工业经济组织与制度思想的变迁表现为曲折前进的态势,有时甚至出现了倒退,其间不仅有许多过渡环节,而且各种形式常常同时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杂糅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5.学位论文凌宏彦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2005随着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而实践表明“三农问题”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变成了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并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的成败。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问题己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观点和建议,但是对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研究大多将视觉集中于土地制度本身,而忽略了对土地制度以外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同时存在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博弈主体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本文从文化、法律与产权的关系入手,并结合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史,来探讨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存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 本文研究表明,历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的,政府的控制在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指出,现存农地制度的缺陷,比如产权主体不明确、使用权残缺不全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弊端,都源于政府主导下的农地产权制度的形成机制,所以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宪政限制公权力以及通过农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制度行参与;同时只有通过市场化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最终解决现存土地制度的效率问题。6.期刊论文胡昀三农问题产生产生的原因及化解途径-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1)由于我国长期采取以农补工的制度,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前提下,从制度安排入手,以边际调整为主,通过逐步建立更有效率的相关制度体系,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7.学位论文姚克中黑龙江农民生活水平现状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研究2002本文结合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考虑一般性的我国“三农”问题的制度症结,以制度变迁,产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工具,试图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发现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找出可行的制度变迁路径.我国的经济结构实质上是“官僚制经济+小农经济”,前者控制着后者.农村改革面临着政治的和经济的双重任务,政治上要摆脱城市各利益集团和控制,经济上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具体地说,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县乡机构叠床架屋,庞大的干部队伍已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是导致农民收入难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农村政治资源的支配者,通过行政权力来支配农村的生产要素,束缚、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村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自治”.由农民自己做出自由选择,分散化决策.这种制度变迁需要政府居中协调,其结果应是各方博弈的均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本文主张走大城市战略,这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太多的现实决定的,而且城市化也应借助市场的力量,避免政府管制.8.学位论文韩鹏我国农地制度变迁及创新方向的经济分析2004该文试图从农地制度创新方面来探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依据这一行文指针,该文主要划分了五大部分来进行具体分析:第一部分说明了对中国农地制度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供给只有适应了
本文标题: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