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1知识与技能(1)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2)简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3)尝试解释分离现象,并运用测交实验验证分离现象。(4)举例说明纯合子、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1.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数据,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习惯。(2)分析孟德尔研究的步骤,形成对科学一般过程的认识。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德尔,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真理。(2)学习孟德尔,树立创新观念。二重点难点分析(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本课题的重点。(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本课题的难点。三教学策略本课题采用“问题——探索”的教学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下:首先,以叙述孟德尔生平为线索,渗透崇尚科学的思想。同时引出其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然后,以科学方法教育统领奋力定律发现的全过程。通过为教科书中标题起副标题的方式,突出科学方法教育。其中尤其要注意概念教学,扫清课本繁多的概念障碍。最后,引导学生将基因分离定律运用于实践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标题相应副标题一对相对性状的试验观察试验,发现问题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四教学过程1设疑导入[导入]我国古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用红色的牡丹花与白色的牡丹花杂交,产生的新个体会是什么样子呢?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可能的结果,并说明理由。A.红色;B.白色;C.介于红色与白色之间的粉色;D.产生第三种新的个体;E.不能产生新的后代。教师:实际上,类似上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遗传到自己的优良性状,所以哪怕自己是单眼皮,也希望后代是双眼皮。但实际情况是,如果父母是单眼皮,他们的后代就不可能是双眼皮。这一现象又是为什么呢?上面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现象,在100多年前早就引起了奥地利修道士叫做孟德尔的注意,并用豌豆做实验,写出了《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创新性的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新经历孟德尔所走过的足迹,首先是他的最成功的豌豆杂交试验。问题①:为什么用豌豆作试验材料,结果会可靠,而且易分析?——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自然状态下的豌豆一般都是纯种。问题②:豌豆杂交试验是如何做的?——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给去雄的花朵套上纸袋,等待另一植株成熟的花粉)→授粉(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授到去雄花的柱头上)在此讲明父本、母本的概念。问题③:遗传物质肉眼看不到,孟德尔是如何将所要研究的遗传物质变化规律变为可推测的?——尽管遗传物质看不到,但遗传物质决定生物性状。拿豌豆来讲,品种之间有许多易于区分的性状,这些性状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所以通过观察、分析遗传性状,可推测基因的遗传规律。在此讲明相对性状的概念。教师:豌豆有许多性状,但孟德尔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从一对相对性状分析起。[一对相对性状的试验——观察试验,发现问题]试验材料: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试验过程:A.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B.矮茎性状有没有消失呢?孟德尔用子一代自交做试验,子二代中除了有高茎,还有矮茎,看来矮茎性状并未消失。C.孟德尔对试验结果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而是进一步对遗传性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所得的1064株子二代豌豆中,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D.难道仅高茎、矮茎这对性状存在子二代呈现3:1吗?孟德尔又做了豌豆其他6对相似性状的杂交试验。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都发现子一代只呈现一种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其相对性状之比同样为3:1。E.概括为以下板书:P纯种高茎豌豆×纯种矮茎豌豆(♀或♂)(♀或♂)F1高茎豌豆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787株277株3:1(板书的同时指明P、F1、F2、×、、♀、♂符号的含义,并引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孟德尔发现在豌豆众多的相对性状遗传试验中都发现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这就是科学方法的第一环节——发现问题。教师:那么如何解释F2的分离比都接近3:1呢?为什么F1只出现显性性状?孟德尔的研究进入科学方法的第二环节——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思考:A.孟德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1)生物的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2)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3)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4)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5)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6)受精时,雄雌配子结合,且机会均等,于是基因又恢复成对。在成对基因存在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起作用。B.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DD×dd配子DdDdF1高茎C.孟德尔又如何解释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的?——(在此试验中出现了3种基因组合DD、Dd、dd,引出DD、dd为纯合子,说明纯合子的概念;Dd为杂合子,说明杂合子的概念。)[对分离现象的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引入:以上是孟德尔科学方法的第二环节——分析问题,提出假说。下面是他的第三环节——设计实验,验证假说。但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是个难题。“方法总比困难多”,孟德尔大胆创新,采用“测交”这一创新方法,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引出“测交”的概念,并画出其图解:按照测交试验推测,测交后代应该是高茎占一半,矮茎占一半,数量之比接近1:1。事实是否是这样呢?孟德尔开始实际种植,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1:1,用铁一般坚硬的事实验证了设想。设疑:那能不能用F1与显性纯合子杂交来验证呢?——这样子一代都是高茎,因为显性纯合子形成的D配子,与d结合时,d的性状表现不出来。无法推测杂种一代的基因型。这就是孟德尔的高明之处。[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导入:假说得以验证,于是科学实验进入第四环节——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具体如下:在杂合子的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以杂合子细胞染色体为例说明:图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和2为同源染色体,而A和a是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杂合子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先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下图为第一次分裂中期图。接着同源染色体要分开,那么其上的等位基因(如上图的A和a)要分离,即第一次分裂后期图。(如下图)此图可以清楚看到,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等位基因A和a彼此分离。由于此处的分离,A和a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基因型和表现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生物的性状表现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DD决定豌豆的高茎,Dd也决定豌豆的高茎,而dd决定豌豆的矮茎。我们把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叫表现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表现型,狗的直毛和卷毛也是表现型。而把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或Dd,矮茎豌豆的表现型为dd。由此引出“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看来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出两道辨析题:①生物的表现型相同,其基因型一定相同吗?——否。同是高茎豌豆,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②生物的基因型相同,其表现型一定相同啊?——否。同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就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基因型相同,表现型未必相同。归纳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发育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6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