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2010·11·1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1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1)设计的复杂性(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3.2关于“人”的知识(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5)“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主流思想(6)设计需要综合“人”的全部知识3.3关于“物”的知识(1)复杂的“物体系”(2)什么因素催生了“物”(3)“物”的生命历程(4)物生物灭(5)物的信息3.4小结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1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什么是好设计”?,评价设计好坏的终极标准到底有没有?如果有,是什么?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谁”来评价?他的价值观?“存在决定意识”——他的“意识”形成的原因?即他所在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境遇、人际关系等等。“功能主义”的价值观?“社会学”角度呢?······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设计的复杂性:“马扎”与沙发都是“座”,可是“马扎”很显然没有沙发舒服,如果用“舒服”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马扎”就是个坏设计。可是如果用“便携”作为标准呢?其实马扎是个伟大的发明。■“舒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人群“需要”。据说日本天皇会见客人的座位,椅面是朝下倾斜一定的角度的,这样,客人坐在上面个个都扶膝低头必恭必敬,如果坐在沙发上,很显然姿态一定不太恭敬。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意义”——是针对特定时代环境人群的“坐”到“密斯椅”上,就会发现它并不舒适,舒适性并不重要,而“座”本身的象征性更重要。坐在“密斯椅”上,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人们坐在了“现代设计”上,就象今天家里摆放明代官帽椅一样。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物”其实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抽象目的与具体目的手表、座钟、挂钟都是为计时的,自行车、汽车、火车都是为移动的,茶杯、纸杯、饮料瓶都是为盛水的,板凳、马扎、沙发都是为休息的。等等。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同类人工“物”都有着“共同的抽象目的”但同类的人工“物”又有着很“不同的具体目的”。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同样的“事物”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诉求着不同的目的:沙发是“坐”在了“舒适”上;马扎是“坐”在了“便携”上;密斯椅“坐”在了“象征”上(目标也许是身份象征、回忆、怀旧、情感寄托等);等等。“衣食住行用”不仅仅是个生理需求的满足过程,还可能是心理的满足过程。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在复杂化的进程上高歌猛进。生活的图景正从黑白世界转向多级灰的世界。人们的需求开始“差异化”、“个性化”。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设计复杂性的社会背景:多元的社会,看起来目标相同的物也变的多元了、模糊了、复杂了。这就是。为了弄清楚我们设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设计师需要去深入的探求: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为什么需要?有什么样的原因?也就是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语境下,这些相关的限定因素,我们叫做设计的“外部因素”。1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设计创造的是一种“关系”只有明确了“需求——事”的相关“限定”因素,“物”才可能找到合理化的依据,找到评价的基点。从抽象的“坐”——到限定下的“坐”——再到物化的“座”。设计与其说是创造“物”,还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关系”。沙发就是一种具体语境下的人与座的关系。1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关系”——与设计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内部环境代表了可能性,是一些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设计问题约简为“外部因素”(人、时、地、语境)与“内部因素”(技术、材料、工艺、造型)等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事”(目标系统)。1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目标系统的确定”与“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两个侧面,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1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物的“适应性存在”——“目标系统”。目标是抽象的,而“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1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目标系统”:既包含了“外部因素”的限定,也包含了“内部因素”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是个关联性系统;是“设计定位”的具体化。“目标系统”包括对外部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内部因素的“合理”。这样的“目标系统”才是具体的某一件人工物存在的根据,同样,设计师的创造也应该是先定位清楚具体的“目标系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1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目标系统”的建立过程是对实现目标的“外部因素”限制的研究过程,也是从外部因素角度观察、分析、归纳实现目标条件的认知、描述过程。这样,“形而上”的、抽象的目标被具体化了、鲜活了、人文化了,即有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宾语”。成为设计师可理解、可领悟、可联想、可形象化的“设计定位”——“概念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去选择、组织、整合内部因素(原理、材料、工艺技术、结构和形态乃至造型细部);“创意”也就因势利导、油然而生了。1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因与内因的互动在历史的长河里,“外因的变化”驱动着设计师、工匠去组织、安排内因,创造出新的人工物、服务、空间、信息或这些东西组成的一个个系统。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促使设计由内部出发,向外寻找人们的需求或使用环境。比如激光技术、电磁技术出现多年后才找到了应用领域。至今还有许多IT或通讯类的技术型公司还是按“先技术,后市场”的做法研发,“设计”不过是为“技术”进行“包装”而已。1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二者共同驱动经常存在,比如iMac的机壳材料是GE与苹果公司共同研制的,是典型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诞生的设计。工业设计的诞生实际也是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内因)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设计中,内、外之间是互动关系,很难绝对地说谁主谁次,谁决定了谁。2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不管是手段在先,还是目的在先,二者的相互适应最重要。这种适应是双向展开的: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来明确目标是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来达到目标;也可以通过灵活的手段如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来应对模糊的、多样变化的目标。我们最好不要硬性的分割二者,任何一个设计都应该是二者相适应的结果。当然,“外部因素”的研究,帮我们确定“目标系统”的“需求”;“内部因素”的选择、组织,以实现上述“需求”。这是我们认识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2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因此,在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人为事物就诞生在那个点上。设计就是内外互动的介质,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的融合——“事”。2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复杂性”科学范式告诉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满“关系(联系)”的世界,世界因关系而复杂。因此,设计的复杂性也在于关系的复杂,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表述:2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A/外因系统的不确定性(目标不明确):外因的核心是人,人的动态、开放性以及非理性因素是使得设计目标不明确的根源。现在的设计师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他们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在哪里?以及需要什么?设计就无所适从。“量化的市场学调研”只能得到客观的、理性的数据,却不能告诉设计师用户的价值、情感、意义等感性的信息。这也是设计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难点:即如何了解用户“需求”?2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B/内因系统的“全相关性”:如果改变内因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其他元素必然会相应的改变。假设设计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而改变一条工艺缝的位置,则可能导致内部结构与模具、生产等的一系列复杂改变。2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C/内外关系的关联互动性:外因与内因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不能说谁是变量而谁是常量。形态、色彩、材料联结着人的使用、生理、心理、需求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成本、市场。设计经常是在手段与目的的分解、权衡中逐步展开的——在“目标系统”与“设计定位”的研究和评价中确立。2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2关于“人”的知识外部因素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人”。对于外部因素的探察、分析与理解,其实也就是从设计的角度去发现关于人的知识。设计师如何才能洞察人性、理解人的欲望、发现人的需求呢?2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A/知识的途径,也就是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关于人的知识。生理学、心理学、人机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语言学、管理学、宗教学、文化学等等知识。B/研究的途径,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设计目标,借助相关的方法与设备,对人进行特定方面的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分类、比较、试验、测试、假定、推演、归纳、联想等等方法。2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理性、私利”的“经济人(economicagent):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私利是经济人的终极目的,而理性只是达到目的的思维结构。■在理想情况下,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备的、单一的或内在一致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2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该理论批判古典和新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洞察一切,不可能找出全部备选方案,也不可能把所有参数都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效用函数中,更不可能精确计算出所有被选方案的实施后果。3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满意解”人们不可能找到“最优解”,而只能寻找“满意解”。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2002年,“非理性”行为经济学家卡纳曼获得了诺贝尔奖,标志着经济学开始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经济人理性说”的功利最大化,指效用最大化;“行为经济学”也讲功利最大化,但这个功利是指快乐的最大化。这样,僵化的、生硬的、呆板的理性经济人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3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经济理性”假设无疑使复杂的人性看起来简单了许多,但这样就忽视了人类行为中属于习惯性或情感性的部分。因此,理性人仅仅是一个侧面,既不是人性的本质,也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全部。3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文化是人区别于其它“类”生物的根本所在。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全部“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3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在性的内在化”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肤色、毛发或颅骨形状的不同,但更大的差异却来自于文化的塑造。个体的自我、人格、思维结构、信仰、习俗和观念等都是“濡化”的结果,是后天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外在性的内在化”。文化是不可见的,却又无处不在。3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意义”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一系列规范与准则,是价值观念,是意义体系,文化已经“内化”在每个“界内”行为个体的前意识与潜意识中,外现于他们每次的“行动”中。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可感觉的物质世界里,更多的是生活在一个可理解的“意义”世界里。人是悬在由他们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3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符号”意义是通过“符号”来传递的。符号是各种“有意义”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所具有的意义是被约定的,得到群体认可的。外部世界的事物被转化为符号才能进入个体的内在世界,其意义才能被理解。3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文化是人的“符号化”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科学、艺术
本文标题: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2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