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6短文两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资源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题目中的“铭”是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的主旨句是:。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答:。(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爱莲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2.技能目标: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学习重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下列字词注音)番()淤()濯()亵()噫()颐()逸()鲜()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③濯清涟而不妖。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⑤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⑦香远益清⑧亭亭净植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爱莲说》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哲学家。(2)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意在突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啊还有突出它的高洁啊(3)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莲的生长环境,本身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点是“香远益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从“淤泥而不染”可以看出,.(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用菊花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5.读一读、品一品(1)用原文填空。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把莲花的形象概括为“”。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的写法,目的是:。君子。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2)文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好资质、美名远扬,仪态端庄,令人敬重(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6)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课堂检测】读一读、记一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答:(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答:(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1)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从学过的诗中找出陶渊明爱菊的“证据”。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历史上关于“咏荷”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答: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本文标题:16短文两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7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