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19枣儿教案教案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19枣儿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品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3.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珍惜亲情,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亲情。2.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导入1: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片片枣儿,小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香在口中,甜在心头。爹娘没有吃,然而他们心中高不高兴呢?什么使枣儿的味道益发香甜?亲情。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片片枣儿,娃娃也常年没回家,就算能吃到枣儿,枣儿也肯定没有那么香甜,甚至是带着许多思念的苦涩。一颗枣儿,百般滋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导入2: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枣儿》。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教师展示孙鸿的相关资料。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二人读舞台提示,作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2.(1)扫清字词障碍,会写会理解生字生词。(2)提问: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思考明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3)提问: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学生思考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因为本文以“枣儿”为线索。3.快速浏览课文,快速回答如下问题。(1)提问:枣儿留给几人吃了?示例:三人。老人留给儿子吃;男孩留给爸爸吃;老人留给男孩吃。例句(略)。(2)提问:老人讲了儿子“枣儿”的几件事?示例:三件。枣树的来历;枣儿吓跑了小日本;枣儿饥荒中救命。四、精读剧本,揣摩形象1.(1)每三人一个小组,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分角色阅读,小组间的成员相互评价,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2)提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读孩子台词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2.提问: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老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五、品读剧本,探究主题1.提问: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2.提问: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3.提问: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4.提问: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5.提问: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提问:“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示例枣儿象征着亲情,象征着故乡和历史。主题既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挚爱,也可以是对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眷念。六、延伸拓展,联系实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小品剧本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本文标题:19枣儿教案教案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7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