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19登勃朗峰部优教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单元说明】《登勃朗峰》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本单元四篇文章体裁都是游记,内容新颖,写法多样,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单元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极具特色的游记。课文先用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描绘了一位自信风趣的“车夫”形象。写景时笔下极具诗意,文采斐然;写人时刻画生动,尽显幽默本色。这种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文章,学生会感兴趣的。只要学生喜欢,教师适时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迁移运用,学生定会收获颇多。【学情分析】对初二年的学生来说,这篇自读课文阅读难度并不大,毕竟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两篇游记了,已基本掌握游记的特点,已学会赏读一些游记作品。教师可以适当放手,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分享交流时再进行梳理点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最后迁移运用到平常的阅读和写作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理出作者的游踪顺序。2.了解作者,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3.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预习,课上交流分享学生的初读感受,然后再用多种方法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学会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教学重点】1.梳理游踪,在朗读中感受景美人奇。2.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仿写法【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仿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给出两张朋友圈晒足迹照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语:上一周,朋友圈很多人在晒这张足迹图。左边这张是我们学校图书馆馆长晒的图,据我所知,她已读了很多书,那她为什么还要行万里路呢?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去探索世界的绚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今天,我们就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登上西欧第一高峰——勃朗峰,去领略它的风采吧!请翻开课文P104。2.展示课题《登勃朗峰》提示:之前我们已学过《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游记,大体了解游记的特点,也布置同学去预习课文,用学过的知识打开《登勃朗峰》这篇自读课的大门,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一)走近作者1.作者及作品: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2.了解文体:利用学过的课文和单元写作要求,进一步了解游记的相关知识。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二)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幻灯片上展示一部分)。翌.日(yì)灼.热(zhuó)焦炙.(zhì)可悯.(mǐn)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独踞.(jù)巉.峻(chán)霓.裳(ní)颠簸.(bǒ)打嗝.(gé)醺醺..(xūn)皑皑..(ái)络绎.不绝(yì)纷至沓.来(tà)2.解释词语。3.实际运用——你能选用其中几个词语连缀成句吗?(三)交流初读感受1.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现初读后的收获。提示:可以朗读、可以画画、可以批注、可以写简单读后感……,形式不一。总结:课前同学的预习做得很到位,我思故我在,做学习的主人,你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下面请看新目标。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2.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魅力。四、品读课文,体会美景1.小组齐读课文2-5段,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用什么方法写。(要求圈点批注)2.小组探究,讨论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奇美(用不同感觉器官、动静结合等手法);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奇伟(用不同修辞手法写);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奇险(用不同修辞手法写);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奇幻(虚实结合等手法)。3.归纳写景方法①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等)。②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③运用多种视角(俯瞰、仰面遥望)。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虚结合)等。4.语言特点讨论、明确:多用成语,辞藻华美,带有书卷气。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5.迁移运用问:如果让你描写雨中登勃朗峰的景象,你要怎么写?请简要谈谈你的思路。学生明确交流,教师点拨提升。五、品析语言,感受幽默1.问:文章题目为《登勃朗峰》,作者已在第一部分描绘了登山见到的奇景,他为什么还要叙写下山遇到的奇人奇事呢?2.小组汇报:怎样描写车夫之王?他有哪些鲜明的特点?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认识到一个()()()的车夫。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有选择的读几句吗?这些语言有什么共同点?明确: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语言描写,表现怪异的车夫似醉似醒。)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动作描写,表现车夫技术娴熟。)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我就是车王。”(神态、语言描写,车夫“镇定”“善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无愧于“车王”的称号。)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语言描写写车夫之王的传奇经历。)揶揄的逗笑,完美的结局,皆大欢喜。勃朗峰一游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真正的悟得了“不上高山焉知平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3.语言特点写奇人奇事,语言幽默风趣,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六、总结运用,分享收获1.迁移运用假如作者是21世纪的人,他游完勃朗峰后也想发朋友圈,晒晒自己登山的见闻和感受,你觉得他会选取哪几张照片,会写些什么话呢?请你帮他设计一下。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上台分享4.我的收获(知识、能力、规律、方法、情感……)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1.课外阅读《傻子出国记》。2.完整把雨中登勃朗峰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学反思】略
本文标题:19登勃朗峰部优教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8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