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992浙东学术
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浙东学术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53岁时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卒年64岁。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的总结批判工作。由于生活动荡,他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几乎全部撰写于车尘马足之间,死后,才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1920年,他的全部著述被合刻为《章氏遗书》。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天铎(duó)桎梏(gù)蕺山(jí)迥殊(jiǒng)2.解多义(1)事彼不事所事(做)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事故,变故)吾得兄事之(侍奉,为……服务)(2)制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取得)其牙机巧制(构造)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果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果真)未果,寻病终(实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饱满,充实)(4)舍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放弃,舍弃)屋舍俨然(房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广成传舍(宾舍,宾馆)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军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5)足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能够)非利足也(脚)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够)合作探究自主预习3.分古今(1)天人性命之学古义:万物的天赋和禀受。今义:人和动物的生命。(2)不可以空言讲也古义:抽象的理论说教。今义:空话。(3)儒者欲尊德性古义:人的天赋禀性。今义:讽刺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4)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做事。(5)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古义:社会现实。今义:事理人情。(6)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古义:谈论学问。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文本助读知识梳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析活用(1)后人贵经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2)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名词作动词,攻击)(3)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4)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5.明句式(1)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被动句)(2)我欲托之空言(省略句)(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介词结构后置句)(4)亦且无以持门户矣(固定句式)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译文因此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点评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至于性命之学,也其来久远。汉代的董仲舒将周代以来儒家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杂以法家、道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天限皇权。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不能不受他的影响。但司马迁主要吸收了董仲舒关于历史演变、儒学兴起等论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所以章学诚称之为“经世之书”。而后世儒者弃实务虚,妄图以“空言义理”来“尊德性”,流于空泛,为世所讥。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这里所说的“儒者”及下文所说的“近儒”,都是指朱、陆学派的后学末流。对于朱、陆,章学诚还是很推崇的。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译文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之见啊。点评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然后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明确提出“史学之本于《春秋》”,《春秋》是千古史学之祖。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依傍实事,不为空言,就不会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浙东学术是怎样一个学术流派?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提示浙江自古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文化繁荣,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在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对近世中国也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大致上看,浙东学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这时形成了浙东诸学派。第三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阳明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清代,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明清之际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①浙东学术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②浙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在当时可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人们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③浙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积极作用。④浙东学术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浙东学派的各代表人物不仅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也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⑤浙东学术特别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清之际及以后的启蒙思想。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浙东学术入题→论点→论题天人性不可以空1.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命之学言讲也2.性命之学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切中流弊、经世致用的典范《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第一,作者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治学态度:“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天人性命之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与研究的一个命题。它主要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问题。对天人性命之学的研究,作者的治学态度是“不可以空言讲”。这主要是针对清代流行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风及一些理学的末流空谈天人性命的做法而言。这观点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精神。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第二,体现在作者在文中反复申述的“切人事”这一观点上。所谓“切人事”,就是指研究学问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对此作者既有正面的阐述,也有反面的举证。比如,“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就是作者对崇尚空谈的宋学进行的批评。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正面阐述中对孔子话语的引用,既表达了作者对孔子话语的钟爱,也表达了对孔子治学之风的赞赏。同时,也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对“空言”之风的批评。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第三,体现在对浙东学术的推崇上。作者在阐述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观点的过程中,对浙东学术大加赞赏,这既是出于对浙东学术研究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浙东学术“切人事”重务实的学风的肯定。这肯定的背后,也就是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第四,体现在对“六经皆史”的观点的重申上。“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治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本质是还经学以本来面目,揭开了长期披在经学身上的神秘外衣。它本身也体现了作者治学是以“致用”为目的的观点。第五,体现在对朱、陆理学末流的批评,也就是对现实社会中影响恶劣的治学风气的批评。这种批评虽然不免有点偏激,但却是切中时弊的。这也体现了作者为学及治学的目的。
本文标题: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992浙东学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9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