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前不久通过专家鉴定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向社会公布了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大型调查结果: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其中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5%。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残酷的客观事实,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分析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中学生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学校因素(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各级领导、家长和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中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和心里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甚至导致学生的极端化行为和自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所占的百分数均高于正常中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心理负担过重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二)教师素质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好的教师能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因材施教;好的教师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好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情感体验,也就是能理解学生;……要做到这一切,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三)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一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平等对待的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中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中,“中”和“差”的比较多,而“好”的则较少。可见,不良的学校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四)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学校应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而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建设,即心理环境的建设。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消极的校风和班风则使人情绪低落,感到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也必然降低。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二、社会因素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一)社会环境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二)学习生活环境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三)社区环境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充分发挥社区对中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如,有选择地组织中学生观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电影、电视;欣赏音乐会、美术、摄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认养、照顾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从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本文标题: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5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