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地理环境特点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地理环境特点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摘要]: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气候因素是所有影响因子中最主要的,本文以气候因素为例,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展开讨论。[关键词]:环境中国植被分布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概述1.1地形地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其主要特征是: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1.2气象水文中国自南向北,从温度带来划分,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西部和西北部为干旱区,东南部为湿润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此外,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1.2.1气候的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1.2.2气温和温度带在冬季,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在夏季,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因此,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我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如表1所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植物生长期长短不一,植物种类也有明显的差别。表1中国温度带划分示意表温度带≥10℃积温生长期(天)分布范围热带8000℃365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亚热带4500℃—8000℃218~365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暖温带3400°—4500℃171~218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中温带1600°—3400℃100~171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寒温带1600℃100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青藏高原区2000℃(大部分地区)0~100青藏高原1.2.3湿度湿度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如表2所示)。表2中国干湿状况分布划分示意表年降水量(mm)干湿状况分布地区植被湿润区800降水量蒸发量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森林半湿润区400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半干旱区400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草原干旱区200降水量蒸发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2.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主要被分为八个分区。2.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萝;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2.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2.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全年积温为7500~9000℃,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两个植被带。2.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2.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都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此外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以便于从土层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三个带或区。2.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这里天气多变而凉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可分为高寒草甸带和高寒草原带两个植被带。2.8高寒荒漠区域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足20毫米,气候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3.地理环境特点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地理环境特点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下面就气候方面的因素对地理环境影响我国植被分布展开讨论。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首先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特点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8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