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4江苏高考语文新增背诵篇目
新增背诵篇目2014江苏高考说明语文新增背诵篇目蒹葭《诗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来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遇到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因此,有能活命的做法,但是有人不用;有能躲避灾祸的方法,但是有人不用。所以有比生命更想要得到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不是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使它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如果)招呼着给予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予别人,乞丐也不屑接受。•优厚的俸禄(有人)不分辨是否合乎礼节道义就接受它。(但是)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得到它难道是)用来使住宅华丽、使妻妾侍奉,使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使住宅华丽却接受了;我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使妻妾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使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礼记•檀弓•不食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朝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这首《潼关怀古》写于前往陕西救灾的途中,表现了张养浩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第一层(前三句)描写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全曲分三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引出下文。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有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通过站在潼关抚今追昔,反思历史,控诉了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灾难深重的现实。揭示了百姓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无论兴衰都处于农牧压迫受奴役地位的历史规律,寄寓了对人民深厚的情义。
本文标题:2014江苏高考语文新增背诵篇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0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