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语文课件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5高三语文课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浙江杭州人洪昇在王士稹门下(做弟子)很久了,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我们)在王士稹家里一起议论诗。洪昇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爪、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王士稹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有时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本来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有画的地方便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都构成了奇妙的境界。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白日依山尽,松下问童子,黄河入海流。言师采药去。欲穷千里目,只在此山中,更上一层楼。云深不知处。这两首诗都是实处下笔,虚处传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语语如在眼前;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寻访时的对话虚:隐者的品格高洁,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古典诗歌中的虚(抒情)与实(写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实),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虚),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写法,即“化实为虚”。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虚为实”。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课件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5高三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7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