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批复长沙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批准〈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请示》(长政[2010]22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二、《方案》的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长沙市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长沙市在推进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国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经验和示范。三、长沙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组织领导,做好市级方案与省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市级规划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衔接,着力主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点推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土地管理、投融资、对外开放、财税、城乡统筹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要根据《方案》制定相应的专项改革方案和专项规划,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其中涉及到财税、土地、金融等重要专项改革要按程序另行报批后实施。对改革试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统筹研究,妥善提出相应对策。四、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和指导长沙市开展有关专项改革,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开放措施。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题相关的改革事项,要优先在长沙市等改革试验地区先行先试。省长株潭两型办要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指导,健全试验工作管理与协调推进机制,建立改革风险预防控制和纠偏机制,落实改革试验考评机制,保障改革试验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方案》的实施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努力开创长沙市改革发展新局面。附件: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二日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09]4号)要求,结合长沙实际,制定本方案。一、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结合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的战略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为导向,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形成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二)主要原则。坚持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相结合;坚持面上推进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坚持长沙率先发展与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相结合。(三)战略定位。在发展模式上,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典范,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在城市建设上,打造具有国际品质、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在经济发展上,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动机之一,打造区域性绿色技术研发中心、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优质高效农业中心。(四)主要目标。从2008年开始,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要求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以人均绿色地区生产总值计算的经济发展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下降8%、10%,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及人居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管理水平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面建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两型”社会。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及人居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人均绿色地区生产总值计算的经济发展指标达到全国一类地区先进水平。长沙市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发达、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引领长株潭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带动长株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样板和典范。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着力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把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1、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把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成为长株潭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型产业集聚地,提升扩展河东主城区商务商贸中心的职能和辐射范围,加快发展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空港产业区,高起点建设城北大物流体系,在南部长株潭绿心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加大园区整合提升力度,推动城区工业企业逐步向国家级园区集中。制定出台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目录,明确优先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产业。建立健全“两高”产业退出机制,实施坪塘老工业区落后产业退出和生态修复工程。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长沙高新区为重要载体,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民用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建设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中西部地区极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依托长沙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传统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教研发、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数控装备,促进龙头企业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完善配套产业链。率先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具有生态特色和安全保障的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信息、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商贸、建材、花炮、食品等传统产业。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政策激励机制、法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标准以及评估体系。探索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园区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重点在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家电等领域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培育循环经济试点、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生态改良项目。创建高新区、经开区、浏阳生物医药园和宁乡经开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望城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4、以全新理念打造静脉产业。着力转变环境治理模式,通过培育发展静脉产业,做大环保产业并创造就业岗位。建立发展静脉产业的法规体系,推进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法制化。建立开放式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静脉产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加大静脉产业研发投入,提升静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财税、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突出扶持静脉产业发展。5、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对建设低碳经济的研究与规划,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发展和使用低碳能源,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技术,推进形成以低碳理念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加强碳汇建设,培育碳交易市场。抢抓国家扶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点,着力建设湖南乃至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二)精心打造宜居城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注重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体系。1、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坚持以人为本,把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强化规划权威,统筹设计城乡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覆盖全市的城乡规划,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以及“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空间开发结构,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长株潭融城核心区、打通城北大物流通道和加快长望融城步伐的同时,加快长浏高速、金洲大道、长潭高速、长株高速建设和沿线开发,推进开元东路延伸到浏阳生物医药园,加快芙蓉大道延伸线建设,着力拉开城市交通主要框架。推进交通、水利、市政、能源、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优化城镇体系布局,以城市设计理念提高中心城镇资源利用率和集约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格局。3、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完善路、桥、水、电、通讯设施,实现交通出行便捷便利、供水供电保障有力。全面完成老城区路网提质改造,重点打通断头路、卡口路和出城口,改造城市中心区若干拥堵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工程,倡导绿色交通,有效改善城市微循环。全面实施安居工程,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强文化标志性项目和文化广场等娱乐设施建设。创新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和绿化的精细化管理机制。4、创新城市建设模式。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由依靠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按照“用地节约、建设节俭、建筑节能”的要求实施生态型组团式开发,树立适度超前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理念,统筹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综合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推进“两型”社会绿色城市建设,出台实施相关标准体系。改革政府主导的城建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高标准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需求。1、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主城区合理规划布局公共绿地系统,加快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建设良好的城市人文生态区。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提质改造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河西组团之间的生态绿色长廊。全面推进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奎塘河等江河风光带建设。做好长、望、浏、宁以及岳麓区丘陵、岗地的生态恢复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加强林地、绿地、湿地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保障城乡生态安全。2、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优化大气环境,抓好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编制实施湘江流域长沙段综合治理规划,并纳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污染治理规划,争取国家加大投入支持,加强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及污泥处理、垃圾处理、铬渣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三废”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加强农村饮用水达标建设,建设适合农村的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3、大力培育生态文明。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生态环保宣传,大力倡导“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生态消费观念,加强“两型”文化建设。以创建“两型”机关、“两型”学校、“两型”企业、“两型”社区、“两型”村镇等活动为载体,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四)加快建设大河西先导区,发挥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加快推进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先行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构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战略新平台。1、用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确立战略目标。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以国际水准来定位,以现代理念来规划,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对接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成为长沙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平
本文标题: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4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