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 第一部分专题二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1.下列物质与类别不对应的是()ABCD小苏打过氧化钠淀粉84消毒液盐碱性氧化物糖类混合物答案:B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A.化合物:干冰、冰水混合物、烧碱B.同素异形体:活性炭、C60、金刚石C.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氯气D.混合物:漂白粉、纯净矿泉水、盐酸解析: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氯气是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故C不正确。答案:C3.下列各物质所属类别的判断均正确的一组是()混合物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液氨苛性钠胆矾氧化铁二氧化碳B盐酸烧碱食盐氧化钠二氧化氮C84消毒液纯碱石灰石氨气水D聚乙烯塑料熟石灰苏打生石灰二氧化硫解析:A中的液氨是液态氨气,属于纯净物,错误;B中的二氧化氮不是酸性氧化物(不是对应酸的酸酐),错误;C中的纯碱是碳酸钠,不属于碱,错误。答案:D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D、CuSO4·5H2O都是化合物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NaHSO4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所以NaHSO4是酸D.浊液、胶体、溶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解析:HD是单质,A项错误;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将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是混合物,B项错误;NaHSO4属于盐,C项错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浊液、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答案:D5.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解析:A项,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但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B项,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都是中心原子的化合价降低,均属于氧化性酸,正确;C项,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但CH3CH2OH不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溶解性不是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依据,错误;D项,1个HCOOH在水中只能电离产生1个氢离子,所以属于一元酸,错误。答案:B6.下列与胶体性质及应用无关的是()A.加明矾使江水变澄清B.自来水处理中加漂白粉C.利用电泳的原理可将油漆、乳胶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D.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解析:明矾净水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形成胶体,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聚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具有强氧化性,在自来水处理中加入漂白粉可杀死水中的细菌,与胶体无关。C项是胶体电泳的应用。D项,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的原理是血液(属于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可凝聚而达到止血效果。答案:B7.下列有关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气中PM2.5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B.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C.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解析: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答案:B8.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明矾用作净水B.液氯用作制冷剂C.氢氟酸刻蚀玻璃D.生石灰做干燥剂解析: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K+、Al3+,而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从而使杂质沉降水变澄清,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液氯汽化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制冷剂,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氢氟酸能够与玻璃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故氢氟酸能刻蚀玻璃,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答案:B9.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百炼成钢B.饮鸩止渴C.铁杵磨针D.火上浇油解析:A项,百炼成钢有新物质铁生成;B项,饮鸩止渴使人中毒,发生蛋白质变性;C项,铁杵磨针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火上浇油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答案:C10.(2018·高考北京卷)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认识。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化学变化中不涉及原子种类的改变,故选B。答案:B1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解析: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答案:C12.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熔融态的Al2O3导电、12C转化为14C都属于化学变化B.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D.将盛有NO2气体的密封烧瓶,放入热水中气体颜色加深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解析:A项,熔融态的Al2O3导电的同时,Al3+和O2-分别在阴阳两极放电是化学变化,12C转化为14C不是化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项,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错误;C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项,2NO2(红棕色)N2O4(无色)ΔH0,放入热水中,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平衡移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答案:C13.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古文或谚语化学角度解释A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焰色反应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发生分解反应C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微观粒子不停运动D一场雷雨一场肥自然固氮解析:A项,涉及的是焰色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B项,发生分解反应,B项符合题意。C项,不用风吹,就会感受到麝香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闪电的作用下,氮气和氧气经两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雨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进入土壤并和土壤中的盐类作用生成硝酸盐,属于氮的固定,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4.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拉烟式飞机跃然空中(如图)。产生“飞机拉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在天空中会留下痕迹。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熔化C.蒸发D.凝固解析:“飞机拉烟”的“烟”实质上不是烟,而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液化形成小水滴,形成雾。答案:A15.近现代中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侯氏制碱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A.以NH3、CO2、NaCl为原料最终制得纯碱B.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高分子C.用萃取原理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D.以铜盐、碱等溶液为电解液镀铜解析:以NH3、CO2、NaCl为原料最终制得纯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错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高分子是通过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实现,为化学变化,故B错误;萃取是利用了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物质分离的方法,为物理变化,故C正确;电镀为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单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错误。答案:C16.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甲乙、丙、丁①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②常见合金不锈钢、青铜、生铁③腐蚀品浓硫酸、烧碱、硝酸④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⑤弱电解质冰醋酸、一水合氨、水其中正确的组合是()A.①②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⑤解析:石灰石不能做干燥剂,①不正确;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④不正确,答案为C。答案:C1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氧化还原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解析:A项,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首先是化合物,二者为并列关系,错误;B项,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正确;C项,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二者属于并列关系,错误;D错误。答案:B18.(2019·江西赣州统考)某学生以铁丝和Cl2为原料进行下列三个实验。从分类角度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实验①②所涉及的物质均为电解质B.实验②③均为放热反应实验C.②③均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实验①③反应制得的物质均为纯净物解析:A项,实验①中的铁和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B项,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错误;C项,实验②溶解主要是物理变化、③水解是复分解反应,两者均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D项,③得到的是氢氧化铁胶体,是混合体系,所以不都为纯净物,错误。答案:C完全符合图示转化关系的是()A.C、Ca、NaB.S、Cu、SiC.Cl、Fe、CuD.Na、S、N解析:B项,Cu和Si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或酸,不符合转化关系,错误;C项,Fe和Cu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碱,不符合转化关系,错误;D项,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不符合转化关系,错误。答案:A
本文标题:第一部分专题二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