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一、法令出一_____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制度的创立: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的弊端和实质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②皇权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③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帝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监察军事助理如何减少皇权的削弱?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李斯列传》“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君权和相权汉武帝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姓名离任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2月许昌免职3年8月田蚡去世3年9月薛泽免职7年6月公孙弘去世2年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10月赵周下狱死2年7月石庆去世8年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2月刘屈髦田千秋下狱腰斩昭帝时死2年22年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草拟政令)(执行政务)(审核政令)隋唐三省六部制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知识图表西汉唐朝宋朝明朝基本特点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废丞相,权归六部。相权的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1.史料链接: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读史感悟: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2、《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西汉、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措施:①唐朝采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②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③明太祖则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用权其直接对皇帝负责。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结果:使相权和皇权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官员都受监察吗?古代的监察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朝代监察机构职能秦朝西汉东汉北宋元朝明朝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朝代机构职能秦朝西汉东汉北宋元朝明朝特点御史大夫刺史负责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刺史监察权增强,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和知州相互牵制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监察范围从中央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严密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读史感悟: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历史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统、出身德行、才能德行、才能考试成绩五、行省的设置1.汉初郡国并行制2.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3.唐宋地方行政区划:道和路、州、县、4.元代:行省制度内容:行中书省及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你知道云南在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吗?地方制度地方行政区划变化与管理时间区划名称说明战国(秦)县秦朝郡、县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州”西汉时为监察区隋州、县唐道、州、县“道”初为监察区宋路、州、县元省、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①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②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④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1.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对中央官吏行使监督职能的有①刺史②御史大夫③御史台④按察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汉朝时选官的主要办法是A.依战功而授爵B.由下而上推选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评选D.由有声望的大臣到地方挑选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D.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隋唐科举制革除的当时最大的时弊是A.改变选官重武轻文的现象B.避免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C.官员都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D.避免中小地主的反抗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避免权臣独揽大权以加强皇权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防止军阀割据势力的膨胀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权力的扩大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7.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A.陕西B.云南C.河北D.河南8.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请回答:⑴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⑵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⑶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⑷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本文标题: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