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公共基础第一章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强调的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3、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可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1)社会教育的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2)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3)学校教育的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稳定性等。(学校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主导的教育形态,要做到三者结合)4、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5、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3)教育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教育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反作用于文化,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A、内发论代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的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的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B、外铄论代表:荀子坚持性恶论、英国洛克、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顺序性:施教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B、阶段性: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用不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应注意做好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度”。C、不均衡性:注意探明、把握受教育者发展的成熟期、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D、互补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E、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差异,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F、整体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G、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教育万能论”把教育视为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实际功能。D、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法国的勒图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代表: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缺点:把教育看成是简单的模仿,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2)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的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传递生产经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2)古代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治性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A、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人类最糟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B、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转世和选士制度。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教育内容“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C、西方奴隶社会: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哲学、政治、文学、体操和艺术。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D、西方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为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它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3)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2)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3、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教育学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A、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有教无类,培养贤人和君子,强调“忠孝”和“仁爱”,强调“学而知之”和重视因材施教。墨子:“兼爱”和“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三种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学记》是世界上最糟的一部教育文献,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B、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即《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理性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1)英国的培根:实验的归纳法,首次吧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2)捷克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A、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B、“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C、《世界图解》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3)法国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4)德国康德:深受卢梭影响“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5)英国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6)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要培养人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7)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1)美国的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是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2)苏联的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3)德国的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型、基础性,并通过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4)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5)美国的布鲁姆:教学理论主要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组成。6)法国的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对现代和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1)历史法: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2)调查法:通过有关材料,简介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包括:观察法、谈话法和问卷法。3)实验法:4)统计法: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一系列过程。5)行动研究法:特征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包括计划、试试和反思三个环节。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1、教育功能的含义:即教育发挥的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A、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B、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C、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D、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A、教育的政治功能: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B教育的经济功能: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C、教育的文化功能: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D、教育的人口功能: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E、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F、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1、内部因素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待教育的态度。2)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3)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4)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5)教育环境的质量。2、外部因素1)社会的政治因素: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2)社会的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社会的文化因素: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文化交流。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1、教育的目的的含义:(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2、教育目的的功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
本文标题:教育公共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4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