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蚊媒传染病镜湖区疾控中心2018年9月概念蚊媒传染病:是由病媒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共性人类是易感群体,人与人之间不直接感染,只有人进入疫源地被蚊虫等侵害才有可能感染。大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除乙脑可以用疫苗预防外,其他大多疾病的预防是以消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常见丝虫病乙脑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等已消灭疫苗疟疾,古人称之为瘴气。西双版纳有民谣:“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说的就是疟疾的危害。疟疾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疾我国疟疾流行防治历史据记载,20世纪40年代之前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1%。1933年云南省疟疾大流行,死亡3万余人。1910年修筑滇越铁路,因患疟疾死亡6~7万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疟疾流行的县(市)达1829个,占当时县(市)数的80%左右。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发生过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中原五省(苏鲁豫皖鄂)流行最为严重,五省患病人数超过2000万。疟疾全国消除疟疾工作方案到2018年,全国无本地感染病例,95%以上的流行县和80%以上的流行省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镜湖区已在2015年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这几年偶有输入性病例。疟疾病原形态学:疟原虫的基本构造为胞质和胞核。在人体中的疟原虫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确诊主要靠红细胞内期的形态。疟原虫在红内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不同疟原虫形态有所区别。薄血膜中4种疟原虫的形态比较.doc疟疾流行病学传染源:疟疾现症病人或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疟疾发作数次血中出现配子体后,即有传染性,发作次数愈多,传染性愈强。传播途径按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按蚊)输血疟疾。此种感染没有红外期。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疟疾实验室检测:快速检测:RDT.结果判读.jpg优点:简便快速、易普及;缺点:密度低遗漏检,特异性差图片染色:优点:直观性、特异性高、可分期、分虫种。缺点:有技术要求、费时费力、遗漏检PCR:优点: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缺点:贵、不适合普查。疟疾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生物学特性,但与子孢子数量、机体免疫力以及服用抗疟药有关。间日疟和卵形疟差不多,短的11-25天、长的6-12个月;恶性疟9-14天。发作期: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间日疟和卵型疟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三天发作一次,恶性疟36小时一次。预后:及时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恶性疟因为红内期短、原虫增殖迅速、红细胞破坏严重,容易发展为重症疟疾。再染和复发:再燃是残存再繁殖;复发是休眠子复苏(间日和卵形)疟疾治疗:间日疟:采用氯喹(或哌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此法也可用于三日疟和卵形疟)。恶性疟: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咯萘啶等。预防性用药:氯喹(每月一次)、哌奎(每7-10天一次)。恶性疟用后者。抗疟疾药使用规范.pdf(WS/T485-2016)疟疾疫情处置:一旦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应当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在病例报告后3天内对每个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对活动性疫点和非活动性疫点开展病例筛查。在病例报告后3天内对每个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疟疾疫情处置具体做法:1、接收报告2、采样复检(抗凝血)3、联系市地病站和省疾控。4、个案调查5、病例治疗(医院负责)(休止期治疗)6、疫点调查和处置7、结案报告在病例报告后3天内对每个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疟疾媒介监测:(一)按蚊种群监测(二)按蚊密度监测健康教育(一)“全国疟疾日”宣传(二)增强出入境人员的防病和就医意识。在病例报告后3天内对每个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疟疾-小结疟疾是疟原虫引起,人体疟原虫有四种。临床表现特殊:、、俗称。由传播的。诊断:RDT、镜检、PCR治疗预防:氯喹、伯氨喹、青蒿素类。消除疟疾1-3-7疫情处置要点。登革热疫情概况全球登革热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全球登革热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过去50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登革热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高。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耐寒不耐热、不耐酸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表面消毒剂选择:酸性消毒剂煮沸登革热流行病学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带毒的媒介伊蚊传播途径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主要在伊蚊唾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伊蚊吸血后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伊蚊不但是传播媒介,还是登革热病毒的储存宿主。登革热埃及伊蚊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为家栖蚊种。体色黑,背部有镰刀形的银白斑纹左右各一个。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白纹伊蚊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为半家栖蚊种,背部中间有一白色竖条,属黑色蚊虫。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登革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登革热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登革热三间分布:地区分布: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帶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更呈地方性流行。。人群分布:(1)年龄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但以青壮年为主;在东南亚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数为儿童(2)性别分布: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3)职业分布:感染机会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时间分布:一般流行于夏秋季。登革热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感染表现: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重症感染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普通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登革热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登革热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1、病原学检测抗原检测:一般发病后6天内血液标本。标本中检出NS1抗原可以确诊病毒感染,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6天内血液标本。在病人血清中检出病毒核酸,可确诊而且能够分型,可用于早期诊断。病毒分离:一般发病后5天内血液标本。分离到登革病毒可以确诊,但其耗时长,不适于快速诊断。登革热2、血清学检测适用于发病5天以后血液样本,注意可能与其他黄病毒感染发生交叉反应。(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登革病毒,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3)中和抗体:可用于分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登革热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分离出登革病毒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登革热预后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解除防蚊隔离标准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出院标准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登革热预防原则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并隔离病人(白天防被伊蚊叮咬)(次要)切断传播途径:媒介控制——清理积水,清除孳生场所,消灭伊蚊,个人防护,预防被伊蚊叮咬(重点)保护易感人群:暂无可供应用的疫苗控制目标控制目标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小于5。如果25天内无新发病例,并且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在5以下时,可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早期发现登革热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了解登革热疾病负担和流行特征。二、监测对象包括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疑似、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三、疫情报告在诊断登革热病例(疑似、临床或实验室诊断病例)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发现病例者,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四、实验室核实诊断对散发病例、暴发疫情早期不少于5例的疑似或临床病例开展实验室核实诊断。获得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反馈医疗机构,督促其在网络直报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中对“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订正报告。五、输入病例监测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六、个案调查对象:散发病例(含输入病例)、暴发疫情早期不少于5例病例、DHF、DSS、其他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而确定的病例。七、暴发监测登革热暴发是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八、病例搜索各地出现本地病例和流行季出现输入病例时必须开展病例搜索。对于散发病例,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八、病例搜索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如病例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病毒血症期)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若出现暴发疫情,则根据疫情调查结果,开展风险评估,确定搜索范围。登革热病例监测—《安徽省登革热病例监测方案》八、信息反馈:
本文标题:2018蚊媒传染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1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