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西先贤之孔子与杜威
中西先贤之孔子与杜威——中外教育家比较教育学院07小教1姚虹07231215内容摘要:孔子与杜威,一个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者。不同的生活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造就了两代先贤,凭借自己的认识,这两位先贤对教育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有同存异,相会补充,影响了后世的教育路程。关键词:实践学科内容教师要求教学目的1919年10月20日杜威六十岁生日,蔡元培在杜威生日晚宴上,即以“孔子与杜威”为题发表贺词。孔子是中国古代圣人,杜威是美国现代哲学家,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看,二者本来风马牛不相及。蔡元培怎么会在杜威的生日宴上谈到孔子呢,熟知孔子与杜威的人不难发现,杜威与孔子是同月同日生,这就会成为蔡元培先生谈论孔子的原因,当然不是,我们常说“文化传承”,同样的,思想也能穿越时空的阻隔,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关联。无独有偶,1920年,在西方有着“实用主义神圣家族家长”之称的杜威,亦被中国的一所大学在授予名誉学位时誉为“孔子二世”。而且,据随同杜威一起访华的他的女儿露西·杜威多年后回忆说,在杜威旅华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当人们介绍他时常将之比作孔子。引用蔡元培的原话:博士(杜威)的哲学是用十九世纪的科学作根据,用孔德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詹美士的实用主义递演而成的,我们敢认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孔子的哲学,虽不能包括中国文明的全部,却可以代表一大部分;我们现在暂认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孔子说尊王,博士说平民主义;孔子说女子难养,博士说男女平权;孔子说述而不作,博士说创始。这都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孔子所处的地位、时期,与博士所处的地位、时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怪他。诚然,即便关联再多,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时空距离与历史文化造成的差异,但也毋庸否认,二者之间的确在抽象意义上有着某种相通或相似的地方。古圣先贤的大智慧与真精神,无论时间地域,总是能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理论视域揭示出真理的一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在讨论孔子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两位贤哲做一个大致了解。孔子是中国第一平民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锋。他的弟子众多,身份背景各不相同,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有教无类”的开创者。他的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作普通教学内容;用德行、政治、言语、文学的四科作专门教学内容。他的教育,重在发展个性,讲求“因材施教”。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杜威是不仅是美国著名的近代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孔子与杜威思想中相似处主要体现在人本与实践上。人本也就是人存在的价值,往小的方面说,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圈、有他的活动;往大的方面说,人都有需要、有人格有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就此,孔子树起了“仁者爱人”的理想旗帜,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的基本准则。就实践精神来看,孔子创立的儒家,其思想品格被当代学者称之为“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因为儒家注重道德行为、伦理实践。而杜威则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视实践精神的一位,他主张哲学应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关注人的生活实践。正如前文所说,孔子与杜威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他们的思想上也自然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教育的目的上。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他主张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因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也因此,一些人认为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者,但我们说世上怎么会有无目的而做得事呢,经过仔细推敲,我们可以发现,杜威的教育也是有目的的,根据杜威的意思,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体现。换而言之,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因此,可以说,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而杜威德标准则是根据实际的操作不断改变的。教育的内容上。孔子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文,行,忠,信。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诗》,《书》,《乐》,《易》,《春秋》。杜威认为,知识在不断发展,所以,课程与教材也要发生变化。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用,例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这样,学校课程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就是儿童本身的活动。他认为,学校的活动教学应包括以下四项:讲故事,用以发展儿童的语言本能;手工训练,用以发展儿童的制作本能;游戏,用以发展儿童社交和艺术的本能;观察实验,用以发展儿童探究的本能。教学的思想上。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同时,孔子认为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而杜威认为,“诱导”需要五个步骤,即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想的刺激物;第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学思结合上。孔子主张学习与不断的思考并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学以致用。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杜威认为,学校让学生求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制造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他举例说,学地图不是真正的目的,制作地图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他认为训练儿童的严正的、持久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求上。孔子讲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杜威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孔子与杜威思想的相似点与差异处在更加细致的地方还有体现,这里就不再论述。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实用主义思想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本文标题:中西先贤之孔子与杜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4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