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第七章-新闻评论的标题
第七章新闻评论的标题第一节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一、评论标题定义:•是评论的“眼睛”,传达其基本思想,体现其个性特征。好的评论标题,既能以“目”传神,也能以“目”传情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一)效率性的要求•1.它要求最大程度地反映文章内容的最重要信息。•2.它要求更有效率地表达文章的内容。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文体,更为重视信息的传播,特别是重视传播的效率。体现在标题上有两层意思:•(1)标题自身的结构就是有效率的•(2)标题起到了有效率地传播内容的功能•(二)表现性的要求有形式美感的标题,可以增加亲和力,它们会在“眼球的竞争”中取得一些优势。可以通过一些文学化的表现形式和修辞方法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的评论标题,比如着眼于形象与细节。案例:《国旗为谁而降》《对一个法条的忽略》《有些孩子落后了》•有网友爆料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穿着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水灾汹涌下民众苦不堪言,穿着高档鞋来视察的领导却让六旬书记背,这消息自然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当地也在舆论压力下迅速严惩了那名干部。可据媒体最新调查称,那名干部穿的是布鞋而不是高档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骑”在村民身上,而是两人关系很熟很好,支书背他不乏玩笑成分。•综合常识和在场其他人的表述看,这名干部被舆论和网友“冤枉”了,成了救灾舆论场中“由不得你解释”、“一点就着”的情绪化舆情的牺牲品。•这事儿刚一曝光就在网上炒得很火,网愤滔滔之下,板砖和口水如雨点般砸向那个干部,并借此批评余姚救灾不力时,我一直没有参与评论。这种沉默,是刻意与这一情绪保持距离。因为事实和背景不清楚,针对“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的爆料,只是一个网友语焉不详的描述和一张图片,很容易根据这些进行义愤填膺的想像。不评论,是因为对网友的描述有不少怀疑,但不在现场又无法求证,只能等待后续报道;不评论,是想与网愤的距离远一些,也能与事实近一些。保持距离,在静默中等待更翔实的报道,才能客观理性。•果然,记者对此事的调查颠覆了网友轻率的曝光。记得芦山地震救灾时,也有一名基层干部被冤枉而受到处理,他并没有脱岗,只是深入了更艰难的灾区抗震救灾。舆论后来对被冤枉者充满愧疚。眼见未必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尤其是在我们看来很陌生的基层尤其如此,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妄下结论,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大义凛然和远离事实的道德优越感,可能只是不明真相下对他人的伤害。•这里想谈一个词:灾难情绪。通过这几天对余姚救灾网络舆情的观察,我注意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就是灾难来临时,舆论会弥漫一种与平日不一样的“灾难情绪”,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冲突,带来很多与自然灾害相伴生的“次生社会灾害”。•灾难情绪有很多方面的表现,它表现在灾难来临时人们天然产生的消极心态、发泄需求、安全焦虑和归咎追责的冲动。一方面是受灾者的不安和不满,突然遭遇地震或洪灾,猝不及防,日常生活被打乱,财产受到损失,生活产生不便,甚至不少人的家人失去生命,身处其中的人肯定会有情绪的。另一方面是围观者的不满,尤其在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眼看到一座城市陷于洪水之中,看到很多人的求救,目睹灾难带来的伤害,自然感同身受,并习惯性地去追问责任,追问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不力,批评相关部门预警的滞后与应急的不足。•这就是灾难情绪。这种情绪,一方面源于弱小弱势的人们在自然灾害前的惊慌,一方面源于对政府工作习惯性的不满。“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事件的发酵,就是灾难情绪的产物,人们带着负面情绪看待政府和官员行为,把一个情况不明的行为想像和解读成为“骑在人民身上”,然后对着这个假想敌发泄不满。•这种灾难情绪还会驱使民众带着放大镜和“找茬”心态去解读官员的一言一行,官员言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弹。灾难舆论场中人们的心态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容易被激怒和点燃,也容易发酵成集体的不满,将对灾难的不安和伤痛,都转移和发泄到一个假想的“稻草人”身上并大加鞭挞。这种失去理性的情绪所激发的冲突,会耗散救灾的力量,形成社会性的“次生灾难”。•政府和官员需要重视这种灾难情绪,意识到公众的脆弱和敏感、不安与不满,少说话,多做事,以实际行动安抚民心。另一方面,舆论和公众也应该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去苛责,不要不问真假就轻信轻疑,不要被别人一两句话就点燃。客观看待所发生的灾难,是天灾还是人为,是否人力不可及?不是所有的灾难下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部门。危难之时,共同的敌人是灾难,而不是官民,放纵灾难情绪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曹林)•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三)标题的具体要求•A.贴切1、第一层含义:题文一致(题文相符)标题对论题范围概括,中心论点提炼、态度倾向表述应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2、第二层含义:用语准确,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滥用词藻•B.具体即使大主题、大事件,标题也要尽量具体,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C.鲜明•D.精炼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文字简约,要言不烦反对句式繁复,语言罗嗦•E.生动1、变换式标题句式•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疑问句、感叹句,使其有浓郁的感情色彩①陈变假设句《假如给华佗评职称》②陈变疑问、反问、质问《金币满街谁来捡?》《罚“态度”?》《房价结构性上涨就合理了吗?》《谁来为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撑腰》《副县长和警察“护送”排污为哪般》•③陈变感叹句•《旱情严重!》•《造伪劣工程,罚!》•《别了,0!》(许海峰破奥运纪录)•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别有新意•①直接引用•《远亲不如近邻》•《拾金不昧》•《让农民工定居城市未必是亏本买卖》•《试点班遭遇了“出头鸟”的命运》•②变化引用•A.易字法《亡羊为何不补牢》•《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后生可爱》•《“杞人”忧“地”》•《为富亦仁的霍英东》•《莫搞“官”赏农业》•《国货兴衰匹夫有责》•B.谐音法《恭喜发“才”》《岂有此“礼”》•3、巧用修辞手法:•《“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给孩子书包减“肥”》•《病人成了“唐僧肉”》•《开往死亡的地铁》(四)创新性要求•幽默性《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哲理性《“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第十四版)•反思性《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第一版)•抨击性《挥霍浪费也是犯罪》(《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情感性《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新奇性《锄头柄与互联网》《人民日报》2005年3月28日“今日谈”(五)评论标题的特点哪样商品最差?最差工厂、商店是谁?(引题)哈尔滨消费者投票评差(主题)《击一猛掌》北京强化养犬管理,城区年内捉光流浪狗合肥市全力整治“狗患”已有8000只犬领证天津市“狗患”也惊人宠物犬每天咬伤40人5位人大代表“紧急上书”尽快修订法规治理狗患北京市将重点解决城区饲养大型犬恶性犬等问题•根治“狗患”还得靠“法治”•城市文明岂能让“狗患”成灾•消除不文明养犬的社会“公害”•新闻评论与消息标题的区别:1、标题的任务不同新闻标题的任务:以具体的新闻事实为依据。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事实。评论标题任务:标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2、拟题的手法不同新闻标题的手法:往往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方式,作者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即使评论,也较含蓄,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评论标题手法:立场、观点、态度直接表现,除了叙述、描写等手法外,还经常采用提问、感叹、反诘、商榷等方式做题,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北京小学足球队两度惨败俄罗斯少年队(扬子晚报)•小学足球队能输球不能输了体质•输得起的球赛,输不起的未来3、标题的结构不同(复杂与简单)•新闻标题:结构复杂,主题、引题和副题•安徽4名高校教师被指剽窃包括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论文作者称院士不知情•评论标题: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辅题(多为副题)“现代孔乙己”何以活的有滋有味?4、写作要求不同新闻标题: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简练的前提下,一般较具体,句式也完整评论标题:抽象、虚题较多,句式上也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词组,一个词语,甚至可以是一两个字第二节新闻评论标题的类别一、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一)表达论点的标题表达论点的标题1.完整表达论点的标题《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法官与企业“联姻”要警惕“陈清泉”陷阱》《名牌是民牌》2.不完整表达论点的标题《世界文明外交的光辉典范》《一意孤行岂能不食苦果》•(二)不表达论点的标题1.标出要评论的新闻事件《北京掠夺事件》《马加罗甫死》《苏日中立条约》《日本投降了》2.标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重庆事件和东北问题》3.通过修辞等透露更多的主观信息《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从“疯狂宝马案”看交通法规》《一亿高薪者的罢工》《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国产名牌何以流失》《论潇洒》《论妓》《富民策》《变法通议》《时局观》《一位即将读研的学生对研究生改革的看法》《一个拆迁户的自白:寄人篱下的日子还要延续多久》5.标出议论的范围6.标出评论的主体4.标出问题二、评论标题的功能•(一)体现论点•是全文的“题窍”,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之处•称为“题眼”,即论题之眼,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案例:借鉴美国养犬治犬经验公务员热了,冷的是什么?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从何而来•《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1992.2.24《人民日报》)•取消中医是一幕数典忘祖的闹剧(二)表明态度分班教育有利城乡融合?胡扯《岂容“吃贪”》《切莫“赶走儿子招女婿”》《岂可一走了之》《拜金主义要不得》《国家应感谢霍英东这样的商人》《盼及时回应“审查养路费”的公民建议》《这个“记者”如此这般真无耻!》《长城垒羊圈令人心痛》《城市文明岂能让狗患成灾》(三)引发兴趣•借助新鲜的事例,新颖的手法,新巧的角度,鲜活的语言,引发观众的兴趣•《生猪岂能如此“保养”》•《“房虫儿”还能活多久》•《背背佳:又一件皇帝的“新衣”》•《五个大盖帽为何管不住“一条狗”》•“电视红娘”:如何牵红线而不踩“红线”?•4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针对一些媒体在芦山灾区拍到的汶川地震后重建房墙体开裂、脱皮等情况的照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求证。专业人士表示,对有些校舍墙体的开裂、脱落要科学认识,主体结构受损才能算危房。芦山县初级中学部分建筑物的墙体受破坏在预期之内,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另据中国教育报4月22日报道,在芦山地震发生时,该县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有效保障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汶川地震中的校舍坍塌事故可谓教训惨痛,后续的诸多声音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抹上了厚厚的阴影,校舍安全问题一时间成为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相比较而言,芦山地震中“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值得肯定。它传递了一个暖人的警示信号:安全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结果,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生命寄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灾难面前,给生命一个安全的承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中国政府于2009年实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的校舍安全排查工作,对校舍安全做出了明确的防震级别和安全指数要求,以期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这次芦山地震中,新建校舍承受住了七级地震的摇晃,它托起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一种新的希望。•学校是孕育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保障校舍安全,关乎民族的未来。在校舍安全问题上,如何强调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地震频繁的日本、智利、美国等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校舍安全的民生保障立法进程,学校被列入了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范畴,校舍的安全标准因此更为“苛刻”。•1933年,美国长滩发生6.3级大地震,众多校舍被毁,加州政府随即通过“菲尔德法案”,详细规定了建筑设计标准、监管机构、审查程序、惩罚措施等内容。在智利,为了推行更高标准的建筑抗震规定,政府
本文标题:第七章-新闻评论的标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7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