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湖南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
[收稿日期]2018 ̄02 ̄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基地项目“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12K039) [作者简介]陈晓红(1962—)ꎬ女ꎬ湖南益阳人ꎬ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比较政治ꎮ于文龙(1987—)ꎬ男ꎬ内蒙古呼和浩特人ꎬ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ꎬ研究方向:比较政治ꎮ湖南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陈晓红ꎬ于文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ꎬ湖南长沙410006)[摘 要]侗族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ꎬ具有久远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ꎮ湖南省新晃县是全国五大侗族自治县之一ꎬ侗语、侗歌、傩戏、民俗节日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侗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ꎮ调查发现ꎬ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侗语使用范围逐年缩减、侗族艺术技能濒临失传、侗族民俗文化吸引力下降等问题ꎬ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ꎬ应该从构建认同、拓展宣传、加强教育等方面做好新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ꎻ湖南ꎻ新晃ꎻ保护[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712(2018)02 ̄0094 ̄05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ꎬ是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和基因ꎬ习近平曾指出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1]ꎬ有效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明多样性发展、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ꎮ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ꎬ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2]ꎬ在全省目前拥有的3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3]ꎬ绝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ꎬ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意义重大ꎮ侗族是湖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ꎬ湖南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近三分之一ꎬ其中又以怀化市最为集中ꎬ侗族芦笙、侗戏、侗族织锦等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ꎬ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ꎬ该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全国五大侗族自治县之一ꎬ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集中ꎮ通过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调研和总结ꎬ以期为湖南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ꎮ一、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侗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ꎬ侗语、侗戏、侗歌、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是湖南省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ꎮ历史上ꎬ被称为“楚尾黔首夜郎根”的新晃是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ꎬ但由于新晃侗族长期被当地汉族视做“苗蛮”ꎬ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两次民族歧视摧残ꎬ新晃侗文化险些失传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ꎬ新晃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下成立侗族自治县ꎬ新晃侗文化才得以延续ꎮ如今ꎬ新晃80.13%的人口为侗族ꎬ传承了侗语、侗歌、傩戏、民俗节日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ꎮ(一)侗语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ꎬ新晃侗语属侗语北部方言ꎬ由于地处山区相对闭塞ꎬ受外界影响较小ꎬ新晃侗语保存相对完整ꎬ其中又以49第35卷第2期2018年3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Vol.35No.2Mar.2018中寨、米贝、贡溪等地区相对集中ꎮ解放初期ꎬ侗语曾是新晃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ꎬ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ꎬ传承依靠口口相传ꎬ调查发现ꎬ到目前只剩部分中老年人能够熟练掌握ꎬ侗语在青年中的使用人数骤减ꎮ(二)侗歌侗歌是侗族人民记录生活劳作的一种艺术形式ꎬ依据内容分为情歌、酒歌、嫁歌、盘歌、苦情歌、历史传说叙事歌、习俗歌、儿歌、祀典歌、劝世歌、丧堂歌等11个类别[4]ꎮ其中又以酒歌最具代表性ꎬ新晃侗族喜好饮酒ꎬ在接人待客、婚庆嫁娶时常以酒歌助兴ꎬ侗族酒歌又可分为婚礼酒歌、三朝酒歌、祝寿酒歌等ꎮ近年来ꎬ在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下ꎬ新晃侗歌逐渐出现夹杂汉语的侗歌和纯汉语侗歌ꎬ表演环境和形式也出现不同变化ꎮ(三)傩戏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戏剧形式ꎬ新晃傩戏以“咚咚推”最具代表性ꎮ新晃“咚咚推”与湘黔边境其他地区的傩戏有着显著区别:在表演语言上ꎬ不同于苗族、土家族等用汉语表演傩戏ꎬ新晃侗族完全使用侗话ꎻ在表演形式上ꎬ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巫师表演ꎬ新晃侗族以全民参与为特征ꎻ在表演主题上ꎬ不同于其他地区以东山圣公和东山圣母为傩神ꎬ新晃侗族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ꎮ由于极富地方特色ꎬ新晃侗族“咚咚推”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ꎮ(四)民俗节日侗族的节日很多ꎬ其中又以“春社节”和“六月六”最具代表性ꎮ春社日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ꎬ新晃侗族人惯以“社饭”祝贺播种季节的到来ꎮ六月六在侗族文化中又称为“尝新节”或“赶坳节”ꎬ但随着历史发展ꎬ目前在新晃仅有扶罗镇伞寨村一带固定举办规模较大的尝新欢庆活动ꎬ其余地区已鲜有了解侗族尝新习俗的人ꎻ赶坳是侗族文化中比较隆重的聚集活动ꎬ兼具货物交换、人际交往、文化交流等功能ꎬ目前ꎬ新晃赶坳规模逐年缩小ꎬ有名的仅存磨寨坳、天雷坳等ꎮ(五)手工艺技能侗族手工艺技能包括拼布、印染、雕刻、织锦和家机布等ꎬ新晃侗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技能是家机布制作ꎮ家机布是新晃侗族服饰常用的布料ꎬ质地较硬ꎬ具有冬暖夏凉、经久耐磨等特点ꎮ受到现代工业冲击ꎬ曾经每个侗族女子必备的织布技艺正面临失传ꎬ目前新晃仅存一家经营扎染布和家机布的手工艺品商店ꎮ二、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问题及成因2017年6月ꎬ笔者组织了对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ꎬ先后走访了凉伞镇、凳寨乡、贡溪乡、中寨镇、新晃镇、鱼市镇等6个乡镇ꎬ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ꎮ这些乡镇各有特色ꎬ其中凉伞镇和凳寨乡是解放初期比较典型的侗族土语区ꎬ但近些年非物质文化保存明显滞后ꎻ中寨镇和贡溪乡是侗族非物质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乡镇ꎬ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较集中的地区ꎻ新晃镇和鱼市镇交通便利ꎬ近年来受外来文化影响最为明显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ꎬ可以看出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以下问题:(一)侗语使用范围逐年缩减ꎬ语言存续出现危机建国初期ꎬ新晃地区绝大多数侗族居民不会汉语ꎬ侗语是当地主要交流语言ꎮ但随着地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ꎬ侗语在当地的使用范围逐年缩减ꎮ调研发现ꎬ在90份有效调查问卷当中ꎬ能够使用侗语交流的只有19人ꎬ占21.1%ꎬ无法使用侗语交流的有71人ꎬ占78.9%ꎬ熟练掌握侗语的人数急剧减少(表1)ꎮ此外ꎬ侗语的蜕化程度在新晃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别ꎬ中寨、米贝、贡溪等地区掌握侗语的人数较多ꎬ凉伞镇、凳寨乡尚有部分青年人可以听懂部分侗语ꎬ而在黄雷乡以及交通较便利的新晃镇和鱼市镇ꎬ掌握侗语的人则更少ꎮ熟练掌握侗语的难度较大是导致侗语范围蜕化的内生性原因ꎬ在没有文字体系支撑的情况下ꎬ初学者只能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学习侗语ꎬ传播范围受到极大限制ꎻ而近年来新晃开放程度逐渐加深ꎬ语言使用环境嬗变ꎬ则构成侗语蜕化的外生性59总第161期陈晓红ꎬ等:湖南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原因ꎬ在外来事物不断冲击之下ꎬ一些新兴词汇无法用侗语表达ꎬ例如电脑、上网等ꎬ汉语或汉语拼音成为侗语的替代选择ꎮ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ꎬ年轻一代新晃侗族学习侗语的热情被限制ꎬ调查显示ꎬ在被问及“如果有机会让你系统学习侗语ꎬ你喜欢学吗”时ꎬ只有33人表示“愿意学习”ꎬ占36.7%ꎬ而回答“一般”或明确表示“不愿意学习”有57人ꎬ占63.3%(表2)ꎮ可以看出ꎬ新晃侗语的存续危机将会持续严峻ꎮ(二)侗歌、傩戏缺乏传承人ꎬ传统艺术和技能面临失传侗歌、傩戏等艺术形式在新晃有着悠久的传衍历史ꎬ长期受到新晃侗族居民的喜爱ꎮ调查显示ꎬ尽管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剧烈冲击ꎬ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ꎮ调查显示ꎬ在被问及“你认识的人当中有人会唱侗歌吗”时ꎬ67人选择“认识”ꎬ74.4%ꎬ23人选择“不认识”ꎬ占25.6%(表3)ꎻ在被问及“你对侗族傩戏了解吗”时ꎬ有35人选择“了解”或“了解一点”ꎬ占38.9%ꎬ55人选择不了解ꎬ占61.1%(表4)ꎮ但是ꎬ尽管侗歌、傩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仍然保持着一定影响力ꎬ然而能够掌握这些传统艺术技能的侗族居民却在日益减少ꎬ传统艺术和技能面临失传危机ꎮ调查显示ꎬ在被问及“你能唱侗歌吗”时ꎬ只有1人回答“很拿手”ꎬ占1.1%ꎬ17人回答“会一点”占18.9%ꎬ另外72人回答“不会唱”ꎬ占80%(表5)ꎮ掌握侗语的人数骤减是导致这些传统艺术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ꎮ传统侗歌和傩戏均使用侗语表演ꎬ而随着侗语在青年一代新晃侗族之间使用程度降低ꎬ这些艺术形式和技能的传承也自然出现了危机ꎮ此外ꎬ传统傩戏中还包含了大量武戏成分ꎬ例如桌子舞狮、上刀梯、吹牛角等艺术形式ꎬ掌握武戏技能需要长期且专一的学习ꎬ据受访的一位傩戏传承人介绍ꎬ驾驭傩戏武将技能需要从年少开始从师练功ꎬ而现在年轻人外出学习务工的居多ꎬ傩戏武将传承同样面临传承困难ꎮ(三)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普及ꎬ侗族风俗吸引力下降侗族节日和民俗是新晃侗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ꎬ但近年随着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日益普及ꎬ侗族风俗在当地的吸引力开始出现下降ꎮ调查显示ꎬ尽管一些节日在新晃侗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ꎬ但仍有不少人对其不甚了解ꎮ例如ꎬ只有70%受访者了解对于当地农耕具有重要意义的春社日ꎬ68%受访者了解用于祭祀祖先的清明日ꎻ而了解其他民俗节日的人则更少ꎬ例如了解六月六6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1期的仅46%ꎬ了解尝新节的仅20%ꎬ了解牛王节的仅13%(表6)ꎮ在被问及“是否喜欢春社饭”时ꎬ回答“一般”或“不喜欢”的有36人ꎬ占40%ꎬ回答“喜欢”的有54人ꎬ占60%(表7)ꎮ 导致侗族民俗文化吸引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ꎮ从内部来看ꎬ民俗节日所蕴含的现实价值正在下降ꎬ比如赶坳节曾是当地侗族青年男女彼此沟通了解的重要场合ꎬ也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居民交换商品重要时机ꎬ但近年互联网的发展替代了赶坳节的社会功能ꎻ又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ꎬ牛是当地最重要的生产工具ꎬ牛王节的寓意则是为了庆祝牛的生日ꎬ而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ꎬ牛王节也渐渐淡化了其实际应用价值ꎮ从外部来看ꎬ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普及对民俗文化的存续构成一定威胁ꎬ随着电视、互联网在新晃侗族聚集地区日渐普及ꎬ新潮的娱乐文化逐渐被当地居民吸收ꎬ甚至一些西方节日反而成为主流ꎮ三、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与建议(一)构建认同ꎬ优化保护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土壤正如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所说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ꎬ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ꎬ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ꎮ”[5]因此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体现ꎮ从当前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诸多问题来看ꎬ当地侗族群众对传统语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能和传统风俗的热情减退是导致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断代的主要原因ꎬ构建新晃侗族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是最基本方法ꎮ要让新晃侗族群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积极和最重要的传承者和保护者ꎬ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互动ꎮ从政府的角度来看ꎬ应该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非遗保护热情ꎬ采取举办民族风情活动的形式促进文化发展ꎬ例如定期举办山歌大赛选拔侗歌能手、表演原生态侗歌培养群众热情等等ꎻ对于一些曾经由民间自发组织、后来逐渐衰退的民俗活动ꎬ可以改由政府主导或政府推动ꎬ例如成立民俗文化基地、举办民俗文化节等ꎮ从社会的角度来看ꎬ应该主动承担起文化保护者的责任ꎬ通过关注民俗网站、民俗公众号等渠道ꎬ推动文化繁荣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ꎮ调研数据显示ꎬ74.5%的受访者愿意以“开拓者”或“守护者”的身份加入到家乡民族文化的保护行动中ꎬ可见当地民众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比较高涨ꎮ(二)拓展宣传ꎬ为保护新晃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强劲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应始终受到尊重ꎬ本真性和排他性不应构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和障碍ꎮ”[6]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性和活动态性ꎬ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再实践
本文标题:湖南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5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