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和清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该如何评价这些措施?评价:这些强化君权的措施,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表明了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只好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君主专制制度走向反动,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1、明:一条鞭法(1581年)原因:目的:内容:影响:结果: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和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便废除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明朝中期,农民负担的赋役过于沉重,不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而且国家财政也面临极大的困难。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例1: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行“一条鞭法”C.海外贸易的发展D.出现雇佣关系2、清:更名田(1669年)作用: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清初恢复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开垦荒地,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封建王朝有了基本剥削的对象。例2:清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的直接动机是()A.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缓和矛盾恢复经济D.防止土地抛荒3、清:摊丁入亩例3: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例4: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相同点:第一,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第二,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第三,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都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不同点:第一,明朝的改革失败了,清朝的改革成功了。第二,明朝的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清朝是固定的。第三,明朝发生在王朝中期,清朝发生在王朝初建时期。第四,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清朝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列举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的事例,并说明其共同原因。封建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对促进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共同作用?从当权者的主观目的分析,古今“减负”的根本不同是什么?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的事例,有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时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实行租庸调制;明太祖实行“安养生息”政策;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使“地丁银”制度得以推行;在封建王朝中期,有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的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共同原因是农民起义、经济凋敝、国家财政困难、统治不稳。共同作用是使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国力增强。古今减负的根本不同在于二者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是否认识到农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关赋役制度的演变情况(1)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兵役、徭役等负担。(2)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规定授田农民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3)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6)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4)募役法:北宋王安石变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古代赋税制度的含义: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1.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容上相同的地方是()A.以财产和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B.以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C.用银两交税D.废除了丁口税2.明后期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出现及得以保留的现象主要说明()A.明代农业超过前代B.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兴旺C.手工工场的出现D.商品经济活跃3.“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反映了①封建国家对农民的赋税加重②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④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和趋势是什么?表现:农作物品种变化。如明代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经济作物等;由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在明清两代大量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增加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的人口,并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趋势: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商品化趋势。如山东东昌府和江苏松江府主要生产棉花;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被誉为“花乡”。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2、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3)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4)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5)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2、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如何?情况:明中期以后,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手工业工场。如苏州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例: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清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明朝有何异同?相异: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江南的部分生产部门,而且十分稀疏。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部门和地区增多了。如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台湾的熬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相同:资本主义萌芽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限制,发展十分缓慢;都处在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都处于主导地位。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2、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3、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结合史实概括明清两朝我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商业繁荣;外贸衰落影响: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闭关政策造成外贸的衰落,不仅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而且长期与世隔绝,导致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比较17~18世纪清朝与西欧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思想领域方面的差异,说明当时东西方格局的基本特点。政治上:西欧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其君主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的,对历史发展主要起推动作用;清朝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成为历史进步的严重障碍。经济上:西欧各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的重商主义政策;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严格限制,使自然经济难以解体。思想上: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而清朝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必定遏制思想的进步。对外政策: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清朝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基本特点:17~18世纪东、西方旧的均势已被打破,西方对东方的优势格局已形成(或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据雍正十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州城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偶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机,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请回答:①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③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①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②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③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领导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本文标题: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6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