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
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关于现代大型公司总部功能的研究1.问题的提出(1)现实背景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现代大型公司(在下文中有时简称大型公司、大型企业)的总部。现代大型公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钱德勒的考证,新技术的出现(例如当时的铁路交通技术和肉类加工的冷冻技术)和市场的扩展造就了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人类生产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含量的提高,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这主要表现为受过职业训练、拿薪水的经理阶层替代了未受过职业训练的家族经理成为企业的领导者,从而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职能分离。职业经理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层制度,运用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方式来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形成了与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对应的“看得见的手”(钱德勒1977)。大型公司的出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当今现代大型公司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大现象,它改变了市场的结构,对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据统计,约4万家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大型公司占有世界总产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70%,全球技术专利的80%。由此可以看出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型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演变的走向和动因的决定因素、内部科层组织机构模式选择和设计的原则、在其内部庞大的生产—组织系统中总部的地位和功能及其与下属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决策(包括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确定和实施的程序。这些问题对大型企业的决策者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能否较好地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对公司的发展、效绩和竞争力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围绕着全球的经济活动,发生了五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其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这一进程促进了资源的流动,扩大了跨国公司调动和配置资源的空间和效率。与此同时,这一进程已经触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层问题。贫富之间、发展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变得更为突出,一体化导致的各经济体之间的互动使全球经济变得更加不稳定。如何克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使之成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于共同繁荣的进程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二,新一轮企业兼并、重组的浪潮来势迅猛,其规模、涉及的行业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出现了一些超大型、多功能的新型企业。这些活动的经济合理性是什么?在获取规模效益、增加市场份额、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同时,如何解决为之而产生的代价——内部组织协调费用的增加和“组织失灵”。其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预示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技术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克服新技术在资本市场中的泡沫,如何面对新技术产生的“数码鸿沟”,如何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这些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其四,金融业已成为连接各要素市场的枢纽,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了显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频繁发生的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其五,人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拥有知识并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贡献的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是财富的创造者和剩余价值的分享者,也就是说企业对人的认识正经历着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这也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人本主义的复归。上述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状况,认识和理念的重大变化不仅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而且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2)理论背景大型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和兴趣。因为它对以新古典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传统的厂商理论及管理学都提出了挑战。传统经济学从理性假设出发,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或“生产函数”。它们认为决定企业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效绩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这些基本的生产要素,企业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的反应必然导致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至于企业内部是如何配置这些要素的,要素配置的成本和效益则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盲区。钱德勒对美国现代企业发展史的考证揭示了企业内部的运行中存在一只“看得见的手”。那为什会出现这只“看得见的手”呢?它又是如何运作的呢?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基础性的探讨。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了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的替代,即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行为替代市场价格机制来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从而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这就解释了钱德勒所发现的“看得见的手”产生的原因(科斯1937)。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决定企业对市场替代的条件和因素。他还将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内部,重点研究了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威廉姆森1975)。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现代信息理论和代理人理论。它们说明和解释了企业内部科层结构下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及其与公司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关系。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经济学对现代企业研究的突破和进展。但经济学对诸如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其总部的功能这类现实问题涵盖面和穿透力都受到学科本身的局限。作为一门重点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管理学对企业内部运作层次的说明和解释应该承担更主要的责任。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管理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曾有过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广泛的应用,并确立了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从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从西蒙的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到权变理论,管理学建立了它的主要原理,超越了“经济人”的局限,把人的行为、需求、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入系统论,现代信息理论、运筹学、数理统计等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使管理学得以丰富和发展。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现代大型企业这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却似乎没有引起管理学家应有的关注。经济学中现代企业理论及其主要观点、方法,如交易费用、委托代理等在管理学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应用。主流派管理学的基本框架仍是以传统厂商理论为基础,将企业视为生产函数,而没有引入企业是对市场替代的认识。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工厂为代表的企业经营和生产管理,而不是大型公司及其总部。在现代大型企业中,公司总部和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已形成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对于这样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其总部的功能,管理学并未给出一个整体的描述和说明。(3)中国背景关于现代大型公司总部功能的研究对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的中国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这可以从其产值、固定资产、雇佣人员的数量、在一些管制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中反映出来。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已进入微观重构的阶段。各级政府逐步从国有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中退出,市场机制已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的生产和服务企业在进入市场过程中正经历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化改造;对外开放不仅吸引了资本和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统也被带到中国。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和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推动着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一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崛起。当前中国进行的企业改革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改革和加强管理改善大中型国有企业缺乏活力、长期亏损的状况;(2)通过股份化、民营化和上市改变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3)通过技术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专业化程度,以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当然,微观层次的改革还需要宏观层次的配套改革,这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等。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已实现了扭亏为盈,走出了长期亏损的困境;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实现了规模效益、提高了专业化程度;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育,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股份化和上市取得了进展。当然中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项庞大的工程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上述几项改革中,本文所关心的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转轨过程中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及其总部的定位和功能的确定。根据作者的观察和研究,在近20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构筑内部组织结构和建立运行机制方面走了一条弯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积累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学术界和工商界对现代企业的理论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指导,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自发性;多数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的方向,盲目进入了一些不熟悉,高风险或投机性的领域。形成分散的、不够经济规模、非相关的资产结构;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和不良资产。②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实现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普遍采用分权式的模式,总部缺乏内部资源配置的权威,在公司内部形成了纵向的多级投资中心和扭曲的利益格局。③在企业内部过度引入市场机制,如承包制、员工分配与企业效益完全挂钩等,削弱了组织配置资源的功能。④对代理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普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给经济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⑤把资本主义早期的业主文化误认为现代管理的理念,不适度地渲染了个人的权威和魅力,把冒险、投机和个人决断作为现代企业家的标志,在公司内部出现了权力寻租的现象。值得提出的是这种认识上和实践中的问题并非基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和观念,而是来自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误解和利益集团的驱动。因之所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企业的亏损、破产)和制度上的代价(企业内部管理交易费用的提高)在未来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可以说问题的严重性绝不小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所造成的国有企业的亏损。但这一重要现象却未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重视。2.研究课题现实和理论背景反映了课题研究的普遍意义。由于中国正处于转轨期,其微观制度的变革不是一个自发的演变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明显人为设计的突变过程,其变迁的走向及变迁过程中显露出的特点、问题具有特殊研究价值,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因而做了专门的介绍。基于上述背景,课题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现代大型公司是如何通过总部的功能实现对市场的替代。为了揭示这一问题,论文将重点讨论现代大型公司的目标函数、相关变量及变量的控制和管理。课题研究的逻辑和要点可以简要地表述为:(1)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即以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纵向行政科层结构替代一个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横向市场交换体系。这一替代可以视为交易费用的替代,即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费用替代市场交易费用。替代的动因是交易费用的降低,而替代的代价则是企业内部“代理人”问题产生的激励机制缺陷和纵向的科层结构引起的信息机制的缺陷。(2)现代大型公司从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庞大系统。从横向说主要是追求规模经济和扩展市场的需要,从纵向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以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3)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科层结构有多种形态,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部与其下属经营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表现为组织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其共同点是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它们分别由总部和下属的生产、经营单位承担。在现代大型公司中总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它一般不直接参与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的职能是:①战略研究和实施;②内部交易协调和资源配置。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其目标函数。这个目标函数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替代效益”,最大限度的降低“替代成本”以便使“替代净效益”极大化。(4)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应将现代大型公司视为一个“替代函数”而不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说的“生产函数”。这一“替代函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Y=F(x1x2…xt)其中Y代表“替代净效益”,即企业替代市场内化交易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和所产生的组织
本文标题: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6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