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历史】2011届走向高考总复习课件:4-1北宋的统治
第1课时北宋的统治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1.掌握北宋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理解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及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2.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掌握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基本消灭了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中央集权的强化(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实权。②设枢密院,使禁军的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实行更戍法。④把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集中行政权中央:宰相之下增设参加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管理军事;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4)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必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5)改革科举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②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③实行糊名法。④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对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1)目的:宋太祖为巩固君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这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这能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庞大,造成冗官现象。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边防空虚,产生冗兵现象。(3)影响: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例1】(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北宋科举考试与唐朝相比,创新之处包括()①明确分为三级考试②实行糊名法密封试卷③任用高官主持考试④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比较能力。注意题干要求的“创新之处”。①和②是北宋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③和④始于唐朝。【答案】A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2)冗兵、冗官、冗费。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形成了冗官局面;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冗兵现象,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冗兵、冗官和每年送给辽、西夏的银绢,形成冗费。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3)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4)辽、西夏的威胁。2.庆历新政(1)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2)内容:①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②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③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④裁并州县,减轻徭役。⑤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3)结果: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强烈反对,改革措施被废止。3.王安石变法(1)目的:增加国家收入,增强军队力量;缓和矛盾,富国强兵。(2)内容变法措施具体内容作用理财方面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了生产方田均税法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取赋税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市易法设立市易务,调节市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国家收入军事方面保甲法把农民组织起来,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可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将兵法由固定的将官训练禁军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等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受官(3)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4)结果:新法最终被废除,变法失败。(5)失败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权和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强烈的反对和攻击。②变法中任用小人,一些投机分子趁机混入,出现了新法害民的现象。③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不时动摇妥协。④最根本的原因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6)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的最终失败说明封建社会中晚期的封建王朝,无法通过改革来挽救其政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2)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4)改革必然触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例2】(2010·银川一中一模)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规定,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借鉴了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热点北宋中央集权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北宋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转折点,即中央集权制由形成、发展、完善转为产生明显的弊端,这表明中央集权制已经开始影响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建立、西汉时经过曲折的发展得到巩固到隋唐时趋于完备,对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北宋开始,由于强化君主专制,使中央和地方权力分散,虽然避免了割据局面的产生,但是却出现了冗官、冗费、冗兵的现象,导致社会危机。到明清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开始走向腐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考点链接本部分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北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原因、目的等。【样题】宋太祖与唐太宗在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中,最大的区别是()A.分化相权B.改变、分散地方权力机构C.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D.设军机处【解析】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中最突出的是注重分化和削弱地方权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A、C两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唐宋两朝都是通过分化相权加强专制的,也都是以科举制来作为主要的选拔官吏的方法;D项中军机处在清朝时设立。因此正确的选项是B。【答案】B变式·预测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的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解析】解题时注意打破思维定势。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造成的影响来看,A、C、D三项是积极作用。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最终造成积贫积弱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2007·广东文综卷·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析】题干中朱熹所议是说宋太祖政治改革收归三权的史实,这段话说明宋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2.(2009·广东单科·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问题:(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解析】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第(2)问两则材料都从王安石的阶级出身入手分析,都使用批判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可结合材料中的阶级出身和相左观点总结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提取信息分析:材料一基本肯定王安石变法,材料二基本否定。第(3)问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辩证地分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件,对变法运动的认识同样需历史地看问题。【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方法:阶级(阶层)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影响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甚至科举制度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把对皇权容易造成威胁的朝中大将、宰相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层层削弱,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北宋政权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无疑是一柄“双刃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北宋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一方面,北宋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虽然外患不断,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唐末以来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不复存在。概括起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进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北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北宋政权“分化事权”和科举取士名额的大大增加,导致政府机构严重重叠,官员冗滥,不仅直接造成北宋政权的行政效率低下,而且财政开支庞大;军事上,北宋实行的兵将分离政策,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严重削弱,北宋虽有百余万军队,却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遭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弊端日甚一日,封建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二、北宋的经济政策和阶级矛盾北宋在土地政策上
本文标题:【历史】2011届走向高考总复习课件:4-1北宋的统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0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