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再看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再看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动态约束条件的视角李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在进行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时,强调一体化与对称性对加入货币区决策的影响。然而,一体化与区域对称性不仅内生于汇率制度选择,同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所以加入货币区的动态最优决策既取决于经济现实基础又取决于这种动态约束条件。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先对加入货币区的动态约束条件进行阐述,再针对东亚地区在一体化和区域对称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基本满足促进货币合作的动态约束条件。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动态约束条件货币合作内生性区域对称性区域趋同区域一体化最优货币区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在进行货币区成本-收益分析时,往往强调经济基础因素对汇率制度选择和货币合作问题的单向影响,而忽略了经济基础因素(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对称性)内生于汇率制度选择,影响货币区决策的各种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Frankel与Rose(1998)提出了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假定,开辟了从动态角度研究货币区最优决策的方向。本文将沿着这一思路,做适当的扩展,确立一个全面评估动态约束条件的研究模型来对东亚地区是否满足货币合作的动态约束条件进行检验,以便能更好地反映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动机和长远收益。一、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假定”(一)(一)(一)(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是研究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理论依据。1961年Mundell在其经典论文中(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OptimalCurrencyAreas,以下简称为OCA)的概念,指出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衡量,存在关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的最优区域分界,在区域内维持固定汇率(或采用共同货币),而对区域外的国家保持浮动汇率。该理论表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一国(地区)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在什么条件下向货币一体化发展,应该取决于不同汇率安排的成本和收益。之后,Ingram(1962),McKinnon(1963)和Kenen(1969)等发展了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以及贸易多元化等标准。Ishiyama(1975)和Tower与Willett(1976)进一步提出从成本-收益综合考虑货币区决策,完善了理论分析架构。Krugman(1990)强调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综合度量货币区收益与成本,指出了适合进行货币合作的一体化临界状态条件。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货币合作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对货币合作成本和收益的判断。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主要包括:提高货币的使用效率,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波动性和外汇风险,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国际生产和交换;宏观上提高政府信誉,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降低经济的通货膨胀率;提供对于区域性冲击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促进区内的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和共同市场的发展。固定汇率或加入货币区的最主要成本是同放弃汇率和独立货币工具相联系的。对一国而言,放弃自主性调节本国经济的汇率和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了政策的自由度。在区域内不对称性较高的情况下,可能使本国遭受较大的调整成本,降低本国宏观经济稳定性。(二)(二)(二)(二)““““内生性假定内生性假定内生性假定内生性假定””””的提出的提出的提出的提出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货币区成本-收益的讨论基本上是在静态框架下进行的。基本逻辑是加入货币区的主要收益是固定汇率(单一货币)能促进区域一体化,各种经济基础因素,包括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成员间的对称性(包括经济结构和政策偏好等的对称性)影响汇率合作的成本和收益,而忽略了汇率合作安排对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成员间的对称性,以及影响货币区成本收益的各因素之间的动态作用。从OCA的两个重要标准——贸易一体化和经济相关性的相互作用出发,Frankel与Rose(1998)指出最优货币区标准随着时间而演变,提出货币区可能自我强化的“内生性假定”(endogeneityhypothesis):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有当前和未来之分,货币合作的决策不应该只从眼前出发,而是要取决于货币合作的长期成本收益权衡,如果国家间的贸易一体化和经济相关性之间同向发展,那么“一国事先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加入货币区可使其事后满足标准”(Frankel,1999)。“内生性假设”的提出使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对称性的动态联系成为研究最优货币区成本-收益判断的重要因素,对于区域货币合作前景的判断,从关注成本-收益的现实约束状态,放到关注区域货币一体化发展和实体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同区域内部对称性增强之间的动态前景上,研究的视野更加宽广。这种分析,更加面向未来,更能够反映货币合作的广泛现实意义。(三)(三)(三)(三)概念解析: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对称性和趋同性概念解析: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对称性和趋同性概念解析: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对称性和趋同性概念解析: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对称性和趋同性一体化与对称性这两方面,是OCA理论中影响货币区成本-收益各因素的概括性总结。1111.一体化(integrationintegrationintegrationintegration)文中的一体化,是指贸易、投资联系的增强和要素市场融合程度的提高,也包括国家间为促进经济融合而进行的制度安排。2222.对称性(SymmetrySymmetrySymmetrySymmetry)与趋同(ConvergenceConvergenceConvergenceConvergence)国家间对称性大小,是OCA理论中描述汇率合作成本的主要因素。对称性高低,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相似性(Similarity),即国家间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相同的特征,是相对国家差异(Differences)而言的;对称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国家间宏观经济表现相关性的高低,如果在时间维度上,宏观经济表现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和关联性,则称有较强的对称性。文中使用的“趋同”概念,是指对称性的演变趋势,即对称性的动态表述。当国家间的对称性上升(差异性下降)时,称之为趋同;反之,则为发散。趋同包含名义指标趋同和实际趋同两方面的含义,前者是指区域内通货膨胀率、工资成本和汇率等指标趋向一致;而后者则指区域各国的产业贸易结构、冲击对称性、政策偏好等相似性的上升。3333.区域对称性与货币合作的潜在成本Krugman(1990)从一体化角度揭示了进行货币合作的区域一体化条件,指出货币合作的收益随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增强而上升,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货币合作的潜在损失呢?我们可以将最优货币区其他各项标准对货币合作成本收益的影响归纳为区域“差异性与对称性”维度。当区域内各成员的差异下降或者相似性上升时,区域在经济基础结构、政策偏好和宏观经济表现上的趋同无疑将降低货币合作的成本。(1)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实施的一致性,将降低货币合作的成本。由于放弃汇率工具可能使一国丧失追求特定经济目标的自由,则区域内宏观经济政策偏好的一致,以及长期通货膨胀率水平的一致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将降低这种机会成本,使区域在面临相似冲击时反应一致,有利于成本在国家间均匀分配。(2)区域内经济周期的对称性,将使区域内的政策目标得以协调,增加共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果。如果国家间的经济周期出现明显的不对称,例如一国经济膨胀时,另一国处于紧缩状态,那么,膨胀国家可能要求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紧缩条件下的国家则要求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总体价格水平下降(或者汇率的下降)。如果在国家间缺乏要素自由流动,则两国现实经济条件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货币政策的分歧,要求两者间的相对价格加以调整,维持固定的汇率不能够解决两者间的不对称性失衡。因此经济周期不一致将加大共同汇率调整的难度和成本。(3)经济面临的冲击和扰动的对称性越高,共同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显著,反之,冲击和扰动的对称性越低,国家间调整成本的分配将越不均匀,从而降低国家参与货币合作的意愿。冲击的对称性,既包括冲击来源(货币冲击和实际冲击,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等),也包括冲击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效果和作用力的大小。(四)动态最优的政策含义动态约束条件(内生性假定)的提出,无疑有助于降低加入货币区的门槛条件。事实上,如果在一体化和区域趋同之间存在良性循环发展,那么以贸易合作和金融合作的方式,通过加强投资和产业联系,使国家间的经济周期和波动更加一致,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在成本。某些即使当前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国家,如果政府具有较高的政治远见和耐心,将积极加入货币区建设的行动中,促进区域一体化最终实现。但是也有学者对一体化与对称性之间的关系持不同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是Krugman的专业化假说。Krugman认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贸易成本递减将加剧地方化和专业化程度,进而增大区域内的基础差异,使一国更易遭受行业性非对称性冲击的影响,最终导致货币区内在稳定性的降低和国家间经济周期趋同性的下降。因此Krugman认为,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将使一国越发难以满足OCA标准。F&R内生性假说与Krugman专业化假说反映了OCA标准之间动态作用关系的不同主张,导致迥异的政策含义。究其根源,两个对立假说的分歧源自贸易一体化作用于经济周期渠道的不同关注。Krugman专业化假说主要通过行业性冲击来解释经济周期同步性:即贸易一体化导致生产专业化,从而使一国更易遭受非对称行业性冲击的影响。F&R内生性假说更关注国别总冲击通过贸易的溢出效应及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即如果需求冲击或国家间共同的冲击占主导,贸易一体化将促使经济周期趋同。尽管两个假说因视角差异在理论上无法达成一致,但在现实经济中是并存的。两个假说都可作为“内生性约束条件”,通过修正OCA的收益和成本,对最优货币区的动态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需要了解的问题是,就区域整体而言,那个内生性约束条件占主导地位?东亚地区是否表现出一体化与区域趋同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降低货币合作的成本呢?如果上述条件得以成立,无疑将使得货币区蒙上乐观主义的色彩,通过以货币合作促进汇率稳定,加速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降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成本和阻力,进行货币合作的当前成本将被未来的收益弥补相反。如果两者之间不存在正向的关系,那么,国家间进行货币合作将严格依赖于国家间的一体化程度和国家间的差异性高低,货币合作的当前净收益将直接限制货币合作的推进。论文拟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东亚地区是否满足货币合作的长期动态约束条件进行初步的定量检验,希望得到关于判断货币合作是否有利的证据。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动态条件的重要性不能被夸大。因为任何加入货币区的“最优决策”的选择,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状态的制约,而能否维持这种货币合作也将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从主观角度看,对于缺乏耐心,关注于短期效用的特定国家(地区)而言,对当前成本的考虑将主导其政策决策;从客观角度看,如果一国同区域内其他成员维持固定汇率的短期成本较高,如果公众对于货币合作缺乏必要的信心,没有制度和外部约束保障,很可能诱发自我实现的投机性货币冲击,增加区域内货币合作机制的整体维护成本。因此,动态性条件不能脱离现实基础制约,将两者综合起来考察货币区的成本收益,才能够提供一个关于货币合作问题的全面客观评价。二、实证检验的思路与分析框架正如前文所提,加入货币区的决策取决于现实基础和动态约束。现实基础一定,长期看货币合作能否获得收益,主要取决于区域一体化和趋同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许多国内外文献对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但遗憾的是,从区域一体化和区域趋同的互动关系角度,还较缺乏对东亚地区是否具备进行货币合作的动态条件的经验分析。万志宏(2003)沿袭F&R的分析框架,利用东亚地区贸易联系和产出增长的截面数据及时间序列数据,得出了东亚地区部分满足促进汇率合作的动态约束条件的结论。但笔者认为仅对贸易联系和产出增长两个指标相关性的分析,不能全面揭示东亚
本文标题:再看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