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一、空间(一)空间的概念从词源学角度,罗马语(espace,spazio,espacio)和英语(space)中的“空间”都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spatium,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空间的科学含义: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的卓越科学贡献,“空间”概念成为现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牛顿追随笛卡尔在几何学的意义上看待空间。空间可以借助三维格进行精确的界定,空间是绝对的,独立于处于其中的物体,并且在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兹及其追随者将空间看作是一种关系的概念,它意指事物之间的数学上的共有关系。如果我们忽略每一事物的特殊性并仅仅保留其与其他事物的距离,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事物的空间的概念。没有事物,空间也就不会存在。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一、空间空间的哲学意义:康德将空间看作是某种先验的东西,即人的理性的产物,它赋予我们的世界经验以形式。海德格尔并不是将空间看作一种纯粹的主观形式。空间的揭示与发现只有在与现实事物相遇的时候才是可能的。空间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在我们“在世(being-in-the-world)”的行为中被发现。渡海的航船发现了地理空间太空旅行发现了宇宙空间显微镜发现了原子空间法律、建筑和机构帮助我们创造了社会空间魔法和仪式揭示了祭典的空间一旦这些空间被揭示出来,它们就反过来建构我们的行为。赛博空间由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揭示了一个虚拟的纬度,它既超越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上,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互相交织。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anexceptionalplaceofvisionandinspiration新加坡纬壹科技城2007年10月26日靠近新加坡的著名科学园区、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国立大学医院(NUH)、新加坡理工学院和荷兰村。这个独特的名字所代表的地方是新加坡,即是在赤道以北纬度为一度的地方。纬壹科技城的三个代表性的空间:•RealSpace真实空间——即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资源。•VirtualSpace虚拟空间——社会层面的,即人与人之间,团体与世界的之间的联系。•ImaginativeSpace想象的空间——人的想象力和努力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一、空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概念人文地理学中有绝对的、相对的和相关的空间概念。绝对的空间是“一个清晰、自然、真实或经验的实体”。相对的空间只是事件间的一种关系,并受时间和过程的制约。在地理研究中,对于空间的理解绝不局限于形态或几何层面,更多地需要从经济、社会、自然或生物学意义上去寻求解释(Moss,1970:27)。哈特向(Hartshorne,1939,1958)依据康德的“超理想主义者”的空间观点,将空间看作和时间一样,是一种框架,或者参照系。空间本身不能作为一种现象,只是一种“容器”,只有与空间上的现象关联,来进行空间分析和研究才有意义(Hartshorne,1939:395)。这也是哈维所说的空间的相关观点,即空间包含在客体之中(Harvey,1973)。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一、空间(二)解释性空间活动空间(activityspace)是个人的大部分活动所涉及的空间。活动空间有不同的层次(家庭、邻里、城市)。其中,大部分活动空间,特别是较大空间尺度上的活动空间可能是不连续的,常常表现为由已知路径连接的但被一些未知地区所分隔的点组成。它包括行为空间。行为空间(actionspace)是指个人进行区位决定的区域,如在何处购物、选择何处居住、参加哪所教堂。感知空间。人文地理学最初的空间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空间行为的假说之上的,人们被假设为是理性的,寻求行动的最优化。然而,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决策通常是建立在他们所感知的环境而不是客观实际的环境基础上的。因此,感知空间决定了人们在真实空间上的实际行为。意象空间。意象研究是研究感知环境的一个切入点。所谓意向是指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意向空间包括人们对特定空间的主观感受和所提炼出来的意向要素。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认知地图。意象空间的一种表达,通常只需用纸和笔完成的空间心理表象。波士顿的城市意向及其要素一、空间(三)空间的测度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一、空间分布由于地理事项在地球表面占据一定的空间,这种对地表空间占领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就是地理学研究中经常考查的空间分布(distribution)。密度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地表空间上某种事物的数量。是进行有关空间分布的研究最常用的指标。算术密度,用某一地域范围内某种现象的总数除以该地域面积通常可以对算术密度概念加以推广,用其它概念来替代空间面积。集聚度反映地理现象在空间上分布的集中或离散程度。城市地区VS农村地区模式有些地理现象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则,或者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这便是反映空间分布特征的模式(pattern)。城市空间结构,棋盘式、同心环状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一、空间(四)空间的结构试图对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做出本质性的概括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中,空间结构概念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偏向形态学和几何学的空间结构概念。空间结构常被解释成数学空间中的抽象序列。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克里斯泰勒的六边形中心地(K=3模式)一、空间(2)反结构概念,趋于独特空间现象和过程研究。以人本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为代表的二元分异,前者注重空间现象和过程的目的和意义,而后者则贯穿系统和结构的观念。以人本主义为代表的非结构化趋势将空间结构作为附带现象研究,反对过分的“空间崇拜”。(3)极端的空间概念趋于缓和与相互渗透。反对“社会”和“空间”的分离。社会关系和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成为研究的焦点。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二、地方(一)地方的概念地方(place)是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阿格纽(Agnew,1987)将地方的含义分解为三个层次:地方――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地点;强调区位,被抽象为相互关联的空间中的点,其特征和地位通常由更大尺度下运行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确定。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二、地方地方感――是人们对地方的主观感受,包括地方在个人和团体中的作用。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Rightplace——memoryplace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感的消退问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感的延续问题往前推:“伽利略的成就引起的真正愤怒不全然在于地球饶日的发现,而在于他对一个无限的空间的建构。在这个空间中,中世纪的地点瓦解了,因为某物的地点,除了只是他移动中的一点外,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人类地点或生活空间的问题,不仅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的问题。。。。我们世代相袭是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地点间的不同关系形成的世代相袭”——福柯,1986《texts/contextsofotherspaces》源自1967年的演讲。福柯“异化的空间”——没有地点(site)的地方(place):例如船。地方,特别是地方感,是70年代人本主义地理学区别于实证主义地理学家的主要概念之一。船是一个没有地点的地方。若文明中无船,则梦幻枯绝。二、地方(二)区位区位(location)既可以指某一绝对的位置(如经纬度),也可以用地点(site)或位置(situation)等所表示的相对位置。地点通常和地形、土壤、植被、水系等自然要素相关,位置则通常和相关的地方(place)及人类活动有关,如交通线路、地区中心等。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ABCDEF图2-43哈格特空间体系图解要素A.运动;B.路径;C.节点;D.节点层次;E.地面;F.扩散。t3t2t1(1)运动;(2)路径;(3)节点;(4)节点层次;(5)域面;(6)扩散.哈格特给出了区位分析的六个几何要素二、地方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ABCDEF图2-43哈格特空间体系图解要素A.运动;B.路径;C.节点;D.节点层次;E.地面;F.扩散。t3t2t1(1)运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区域功能结构分析的基础,物质形态形成演化的基本动力;二、地方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ABCDEF图2-43哈格特空间体系图解要素A.运动;B.路径;C.节点;D.节点层次;E.地面;F.扩散。t3t2t1(2)路径:要素运动的路径或运动网络模式;运动的空间表现;二、地方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ABCDEF图2-43哈格特空间体系图解要素A.运动;B.路径;C.节点;D.节点层次;E.地面;F.扩散。t3t2t1(3)节点:网络节点空间布局模式;(4)节点层次:节点的等级结构模式;运动和路径决定节点的位置和层次;节点及其层次又进一步影响运动和网络结构;二、地方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ABCDEF图2-43哈格特空间体系图解要素A.运动;B.路径;C.节点;D.节点层次;E.地面;F.扩散。t3t2t1(5)域面:结点和网络所形成的地面空间组织模式,如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程度;(6)空间扩散模式,反映人类占据地表模式的时空变化过程.运动、路径和节点的相互作用的二维面状表现;及时间上变化。二、地方区位决策:区位三角形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劳恩哈特的区位三角形r2M2(m2)M1(m1)rkr1K如果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必须使总运费f(m1·r1+m2·r2+rk)趋于最小,这就是区位三角形的朴素形式区位分析中,通常需要考虑到一系列影响区位的因子:(1)自然因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运输因子,关系到运费成本;(3)劳动力因子,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4)市场因子,需要考虑的有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市场的规模,市场的结构;(5)集聚因子,集聚效应和竞争因素;(6)社会因子,包括政治、国防、文化等非经济因素。P三、距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以空间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领域内,距离作为空间构成部分,曾经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线距离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映空间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直线距离的概念和早期地理的绝对空间哲学结合在一起,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均质性和恒定性的。直线距离的概念常用在理论模型中但是,在实证过程中,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对比时,就发现,几何上的直线距离必须用时间、费用、社会相互作用等变量来替代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三、距离(二)时间距离受交通方式的影响,运行同样的直线距离所消耗的时间有很大差别。于是,便诞生了时间距离的概念。用在地理空间上实际运行的所需要的时间来替代欧氏几何概念上的直线距离,以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是从时间或经济的角度进行距离测量。如水路尽管并不是两地之间最短的距离,但由于其费用低廉,常常是两地间大运量物资运输的首选交通方式。被高铁化三、距离(三)心理距离人对物质世界中空间距离的认知,又称认知距离。心理距离形成的机理很复杂,包括大脑对距离的判断、环境的形式结构以及符号化了的环境(如地图和路标)的影响。心理距离和实际空间距离之间往往不完全一致,常常产生空间变形(spatialdistortion)。物质环境、功能、情感、经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目的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时,从出发点到目的地间的认知距离会短于实际距离;反之亦然;美观或是实用性强的地点如公园、邮局、图书馆、购物中心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感觉近,而那些不吸引人的地方如停车场、快速路交叉口等地则比实际的感觉要远;人在外出时对从家到目的地与从目的地到家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空间地方距离区域尺度联系扩散时间三、距离(四)社会距离
本文标题:2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2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