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广东省年中考化学基础过关(14)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ppt课件
课时14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燃烧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条件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缺一不可(燃烧的条件探究见过实验)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可燃物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2.灭火(2016、2015年考查)(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常见灭火实例灭火实例灭火措施灭火原理油锅着火(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锅盖盖灭(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或空气)纸箱、油罐着火喷水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森林着火设置、开辟隔离带清除或隔离可燃物贵重仪器设备、图书档案资料着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降低温度、隔绝氧气(或空气)3.火灾发生时的应对措施(2015、2013、2012年考查)(1)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3)若被困在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4)若是燃气灶失火,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再灭火。(5)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6)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二、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2015年考查)2.爆炸的条件:(1)可燃性气体或粉尘;(2)跟氧气接触(与氧气的浓度、接触面积均有关);(3)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3.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如下图所示(2014、2012年考查)4.防范爆炸的措施(2014年考查)(1)点燃可燃性气体(如甲烷)前,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防止发生爆炸。(2)可燃性气体、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要注意__________。(3)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时,不能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应先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并在杜绝明火的前提下查找泄漏原因。(2015年考查)先检验气体的纯度严禁烟火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的变化,而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即吸热现象或的发生。有些化学反应还有光能或电能的放出或吸收。2.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条件为高温或加热的反应,如C+CO22CO。放热反应:燃料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缓慢氧化,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等等。3.能量的利用: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利用爆炸开矿采煤、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等。高温能量能量热量放热现象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燃料分类能源其他能源:太阳能、核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化石燃料(不可再生)(2013~2016年考查)其他燃料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温室效应会形成酸雨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1.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煤: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石油: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根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可蒸馏得到汽油、柴油、润滑油、天然气: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俗名是沼气、坑气,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他燃料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放出热量多。氢气是最清洁、最理想的能源,属于能源。(2011年考查)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材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CH4+2O2CO2+2H2O可再生2CO2+3H2O知识点睛酸雨:煤燃烧时排放出的SO2、NO2等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形成酸雨(pH<5.6)。防治措施:减少向大气中排放SO2等气体;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1.加油站内必须张贴的图标是()2.(2016·枣庄)关于能源和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B.干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C.作为自然资源的空气是混合物D.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制备金属镁BA3.(2016·绥化)下列灭火方法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这一原理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C.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②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③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⑤使燃料充分燃烧,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又可以节约化石能源A.①②B.②③C.①⑤D.③④BC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5.(2016·云南)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6.(2016·南宁改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____________。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_________。煤燃烧时排放出_________、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_______。天然气沸点汽油SO2酸雨(2)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_________。(3)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名称),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另外一种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燃冰CH4+2O2CO2+2H2O甲烷风能(或氢能、地热能等)点燃易错易混点1对可燃物的着火点理解错误例1(2016·重庆)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防错妙招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或降低,因此应该表述为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易错易混点2不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区别与联系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②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③爆炸一定是由剧烈燃烧引发的④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⑤自燃一定是达到着火点后发生⑥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会引起爆炸⑦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⑧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的酿造属于缓慢氧化A.①②③⑥B.②③⑦C.⑤⑥⑧D.④⑤⑥⑦⑧C防错妙招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化学爆炸的区别与联系(1)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要放出热量。(2)不同点:①燃烧、自燃、爆炸反应剧烈,缓慢氧化不剧烈,不易察觉;②燃烧、自燃、爆炸发光,缓慢氧化不发光。(3)相互关系:(4)注意:①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②爆炸现象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车胎爆炸、气球受压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是物理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化学变化。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及分析(1)薄铜片上白磷燃烧,原因是白磷既与①______,温度又达到②_______;(2)薄铜片上红磷不燃烧,原因是热水的温度未达到红磷的③_______;(3)热水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虽然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白磷未与足量的④______________接触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原因是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着火点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原因是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着火点⑤____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⑥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缺一不可氧气接触着火点着火点氧气(或空气)低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薄铜片和水的作用(1)薄铜片:载体、传热(利用其导热性)。(2)水:对于薄铜片上的白磷,水的作用是提供燃烧所需的热量;对于水中的白磷,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或氧气)和提供燃烧所需的热量探究方法此实验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薄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对比,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⑨_______;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对比,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⑩_____________接触的结论。又通过对比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现象,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着火点氧气(或空气)改进实验设计过考点参考答案
本文标题:广东省年中考化学基础过关(14)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4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