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藏族民俗风情赏析背景概况藏族是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博巴”(bod-pa)。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是“雅鲁藏布江流经之地”。梅里雪山香格里拉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意为心中的日月。成名原因: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写成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消失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朝圣者先引用电影《可可西里》的一句话:他们的脸和手脚都脏得很,可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他们是那样一群执着的人,从心到身体。他们或许是这世界上最后一群能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感动的人了。从遥远的地方,或许几万里远,向着心中的圣地,向着西藏,向着布达拉宫,不停地长磕前行,身上脏得不能再脏了,衣服磨破了,手和脚也磨破了,但是他们不会在乎。他们的脸上总是有着坚定而淡漠的表情,眼神也只偶尔眺望远处无尽的雪山苍穹。磕长头礼佛磕长头,是佛教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西藏融合入的产物,源于汉文化的稽首,在佛教文化的感召下,信徒们为表明其虔诚,将跪拜礼演化为全身伏地礼拜。目的在于还愿、祈求佛主保佑赐福、免灾等心理意愿。三步一磕,分为三种形式:1.长途跋涉的磕长头2.围绕寺庙磕长头3.原地磕长头纳木错湖拉萨的三大寺公元1409年的甘丹寺:黄教的第一座寺庙公元1416年的哲蚌寺:西藏最大的寺庙公元1418年的色拉寺:第二大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布达拉宫“布达拉”系舟岛,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看似13层,实际9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布达拉宫神奇的葬礼天葬:把尸体背到天葬场,切割后全部由秃鹰吃掉。水葬:是比较穷的人用的,把支解的尸体投入到水中或用白布裹尸整个投入到水中。火葬:是对活佛和贵族的葬法。土葬:对传染病人和犯人、被刀砍死的人实行这种方式。塔葬:这是对有名望的活佛的葬式,方法是:用盐水擦尸体,风干后涂上香料,把尸体保留下来,放到灵塔里。天葬水葬火葬塔葬服饰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藏袍为何只穿一只袖子藏袍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搭在右肩上;天热时左袖也不穿,两袖拉到前面,维系在腰间。原因?1、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藏袍有很强的御寒功能,袍子袖宽,气温上升时也以退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2、将袖子系在腰间可以防止腰、胃受寒,弯腰干活十分方便;3、藏袍肥大,夜晚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藏饰品雅江玛瑙巴珠,价值连城哈达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五彩哈达献哈达的礼节整齐的将哈达折成双棱,一边对着客人,躬身俯首,双手奉献,以示恭敬。给活佛或长辈敬献哈达要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举过头顶敬献。接哈达的人也要弯腰躬身,双手承接,以示回敬。葬礼中的哈达对死者沉痛哀悼和对其亲属的莫大安慰思考藏族为什么如此看重哈达,将它视作生活中非常珍贵的东西?藏族如此看重哈达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藏族是一个从事游牧不从事农桑的民族,不出产丝绸,想获得内地的丝绸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2、藏族以洁白作为真善美的象征,相信洁白的哈达能给亲友带来吉祥,也能表达自己最真挚的祝福。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有点相似,区别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糌粑的食用很简单: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的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青稞又称大麦青稞磨面酥油茶酥油茶不仅可以滋补身体,提神解渴,而且能产生热量,御寒充饥,是高寒地区的最佳饮料。如有客人到访,家庭的主妇就会端出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不能轻意拒绝,至少要喝上三碗,喝得越多,就会被认为懂得礼貌。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西藏提炼酥油的土方法很简单,将奶汁稍微加温,然后倒入大木桶内,来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搅得油水分离,之后,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装进皮口袋,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许多种吃法,但主要的是用于制作酥油茶。喝茶礼仪1、客人喝茶前,要用右手无名指在茶碗中沾少许茶,手指举起,在空中弹洒三次,表示奉献给神、龙和地祗。2、饮茶不能太急太快,要轻轻吹开茶上的浮油,分饮数次,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才喝。喝茶不能喝出声响,要轻轻饮啜。喝得很急,会被主人视为没有教养,被戏称为“毛驴饮水”。3、饮茶不能一饮而尽,更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拉萨有句谚语,一碗成仇人。青稞酒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1、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2、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制作劝酒牛羊肉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到年底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食后回味无穷。藏族民居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碉房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碉房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墙仍保持竖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优点: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优点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藏历年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人民的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并按照当地藏族人民的习惯,在太阳快要下山时,将污水、脑物一律往西边倒掉,表示让一切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东西随日落而消失。然后各家酿青棵酒、做油饼、奶饼,准备肉肠、鲜奶子和手扒肉等节日食品。新年前夕,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切玛”,用木料制作,外面绘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五谷斗。斗里面一半装炒熟的麦粒和蚕豆,一半装糌粑面和人参果,斗上面插青稞穗,点缀一些小块酥油。切玛藏历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各家到河边背回第一桶水-吉祥水。之后,全家上下换上新衣,按老少辈分坐下,然后吃用人参果、酥油、糖做的米饭,即吉祥饭。传说中的人参果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三、五天。客人们进门道一声“扎西德勒”,主人立即迎上回敬一声“扎西德勒”。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男子身穿各色藏袍,妇女戴上耳环、宝石等首饰,大家围成圆圈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观看跳神舞
本文标题:藏族民俗风情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4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