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世界现代化进程课件总结
第一讲现代化引论1/69--------------------世界现代化进程(专题选讲)第一讲现代化引论一“现代化”是什么?“现代”(MODERN)通常指“现在的”,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单从时间上讲,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现代”所指内容不同,所以具有相对性。把某个时代称为MODERN,据认为最早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称当时为“MODERN”以区别于以前的“中世纪”(MEDIEVAL,MIDDLEAGES)。“传统”与“现代”“现代”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被赋予了表述事物的属性或特性的含义。人们用“现代的”和“传统的”来表述事物的不同特性,它们相对而存在。两种特性的区别是动态的。一种属性今天是“现代”的,可能到明天就变成了“传统”的。仅仅从时间上看不能确定什么是“现代”的。“现在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现代的”,而可能是“传统的”。“现代”与“传统”不是绝对割裂或截然对立的,它们是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环节。现代是从传统中发展演进而来的。何谓“现代化”——它的内涵科学研究要进行概念或范畴的界定。我们要对“现代”和“现代化”(modernization)作必要的界定。它们是什么内涵呢?欧洲中世纪以后人们用“现代”一词来指称他们那个时代。但在现代化研究中所讲的“现代”,却有所不同,它主要指的是西方进入工业化以来的时期。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什么具体内容,现在人们有不同理解。人们容易认为它就是所谓“四个现代化”,或是认为它就是近代以来落后国家第一讲现代化引论2/69--------------------在经济和技术上赶超先进国家的进程,或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是非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整体变化的进程对“现代化”的内容的恰当理解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整体性变化,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所有方面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只是说明从“传统”到“现代”还是不能明确地说明“现代化”的内涵。因为“传统”和“现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含义不同。现在通常所说的“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内涵,指近代以来以来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迁,即工业文明兴起并逐步取代农业文明而成为主导性的文明形态的进程,它由欧洲开始而波及世界范围,是人类社会自十八世纪发生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变革。在这种语境下,工业社会前的事物或属性就是“传统的”,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而形成的事物或属性就是“现代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物质基础。但现代化包含着社会诸方面的整体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旧有的一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将决定其去留,不能适应者将被淘汰,或经过改造而融入现代,实现向现代的转变。“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一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就成为“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其经济基础是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再生性生物能源,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社会生活较为封闭保守,社会发展变化相对缓慢等。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其特点是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高,广泛利用非生物性能源,经济快速增长,行政管理第一讲现代化引论3/69--------------------科层制度化,劳动分工细、专门化程度高,社会流动性大,生活都市化,社会发展变化加速等。所谓“现代性”在现代化研究中,人们提出了“现代性”(modernity)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属性或特性。有人将“现代性”概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自由、民主和法制化,均富和福利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科学和教育普及化,社会阶层流动化,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等。但也有人指出,这种所谓“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是根据西方经验概括出来并将其理论化、普世化的。非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原生于西方的“现代性”必然经历适应性变化和本土化,并与非西方社会原有的传统相结合、融合而形成有具有非西方特点的“现代性”。它可能既有“现代性”的一般特点,又不同于西方原初的产品。这是现代化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法。所以在衡量“现代性”时,不应以西方现代社会的特点为唯一标准。“现代化”的横向发展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纵向发展进程,又是一个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地域范围,由点到面的横向扩展的进程。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现代化不是在全世界同时发生同步开展,而是从西欧率先发生和发展,而后向其他地区扩展,以至于全世界范围。现代化横向扩展的动力源于现代化进程的本质特点现代化的酝酿和启动,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分不开,且首先是以资本主义形态展开的。历史上,现代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的成长过程在根本上具第一讲现代化引论4/69--------------------有同一性。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它通过流通和交换来维持再生产;它具有扩张的本性,只有扩张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它必然要奔走于全世界,力图控制和影响全世界。因此,现代化进程必然是一个由点到面、横向扩展的进程。现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相对传统农业文明而言,它是新的更先进的生产力,其显示出的优势,必然对传统社会造成强大的冲击力,并且被传统社会的人们学习和接受。现代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即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学说和历史发展(进化)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西方现代社会进行了研究,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源头。最著名的如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圣西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E·杜尔凯姆等等。在当代的现代化研究中,马克斯·韦伯被一些人特别推崇。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重要的指标是理性化。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他认为理性思维方式是西方文化特有,是古代希腊哲学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但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关系更大。他认为,新教理性主义以一种非理性的对上帝的虔诚,即充当上帝改造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工具,而理性地支配现实世界。这种理性主义,是西方首先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根源。他最为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讲现代化引论5/69--------------------但比韦伯更早对“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的,却是卡尔·马克思。剖析西方“现代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史,批判所谓“现代性”,揭示其本质和历史命运,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其逻辑力量和深刻性至今无出其右者。马克思用“现代生产方式”指十六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社会”指“资产阶级社会”,并指出资本主义的深刻内在矛盾,决定了它将不可避免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学说考察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历史,指出从十六世纪起,欧洲逐步进入“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引起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从私有制向“现代私有制”,从中世纪手工业工人向“现代工人”,从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向“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从中世纪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从而形成“现代社会”。而且,西方“现代社会”展示了其他社会未来的发展图景。他们所讲的,就是现在所称的“现代化”进程,只是没有冠以“现代化研究”来指称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理论给当代西方“现代化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勃兴于20世纪的60——70年代,是西方近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理论在新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当代现实的产物:面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竞争,资本主义如何发展,新兴国家如何发展,资本主义如何影响新兴国家的发展等等。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借鉴了马克思学说中的概念和思想,或从中受到启发,但是剔除了其中关于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内涵。西方“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学者西方现代化研究的学者很多,尤其在美国:W·H·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C·E·布莱克《现代化第一讲现代化引论6/69--------------------的动力》,A·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化》,S·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帕森斯的《现代社会体系》等等。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评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有种种批评,既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也来自西方的左派和自由派学者,以及自第三世界的学者。他们指出,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的社会进化理论的发展,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理论化,普世化,以便套用到全世界,不脱“西方中心主义”。它批评西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目的是为资本主义长存进行论证。它在哲学上以渐变论对抗革命的突变论,主张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他们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普适性提出质疑,认为西方现代社会本身并非完美无缺,而非西方社会本身又有自身的特点,当它们搬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时,往往产生新的问题,如社会动荡、暴力和内战、军人政权或寡头统治等。美国学者雷迅马(MichaelE.Latham)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中指出,现代化研究在美国的兴盛,与美国的全球冷战有密切联系。在冷战背景下,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走什么道路被认为与冷战的结局紧密相关。美国认为使新兴国家走西方式资本主义道路至关重要,而美国则应该成为它们效法的榜样。这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天定命运”观念,体现了美国对自身优越感和道义使命的自我感受。于是一批“出类拔萃之辈”展开“现代化”研究,希望创建一组放之四海而皆准第一讲现代化引论7/69--------------------的经验性的坐标体系,而各国都将循此发展道路而无一例外,这就是西方所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雷迅马通过研究说明,现代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也是为一种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意识形态。一些左派学者批评“现代化理论”,并提出自已的理论模式。“依附理论”:以阿根廷的普雷维什为其理论先驱;代表性学者是美国的A·G·弗兰克、埃及的S·阿明等。阿明提出“脱钩”主张。“世界体系理论”和“中心—边缘”学说:以美国的L·沃勒斯坦为代表。这种理论对普遍性进步理论提出挑战,指出西方现代化是以将非西方置于“边缘”加以剥削为基础的。有人认为“世界体系理论”撰写了“现代化理论的墓志铭”。其他的批评有“新儒家”或“儒教资本主义”理论:主张并非只有新教伦理才有利于现代化,现代化不等于向欧美现代社会演进。面对批评,保守派思想家认为,证据不能说明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在扩大,非西方的贫困和落后是源于没有走西方式的道路(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式政治民主),外援与各种福利只是阻碍企业的主动精神,不能解决非西方世界的问题。随着苏东巨变,弗兰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式现代资本主义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道路,历史即至此而“终结”。但这一理论引起批评和质疑。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西方人应认识到西方文明是“独特的而非普世的”,“现代化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中国的现代化研究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由政府提出“现代化”,是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第一讲现代化引论8/69--------------------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当时提的是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他号召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64年他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目标。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分两步走的思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项奋斗目标,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终于得以真正把全部力量集中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关注则更早。例如早1933年,《申报月刊》曾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号”,发表26篇文章,探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困难。系统的现代化学术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兴起而兴起的。罗荣渠为首的
本文标题:世界现代化进程课件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5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