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保育---副本
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保育摘要:尽管普氏原羚的数量稀少,但不是一种『明星』动物,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普氏原羚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字眼。不用说了解普氏原羚是一种中国的特有珍稀动物,就是连普氏原羚这一动物名称,许多人可能也不曾听说过。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在青海湖畔发生的一切都几乎只有那里的人们知道。人类在本来已脆弱的环境中为了自己的生存掠夺资源,加剧了生态的破坏,造成了物种的灭绝,这注定是个令人悲伤的故事。普氏原羚是一种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羚羊,由于生态的破坏,它们濒临灭绝。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它们的『历史』,聊一聊它们的现状,聊一聊我们能为它们做点什么。关键词:普氏羚羊濒危物种生存现状保护一、简介:普氏原羚,拉丁文学名Procapraprzewalskii,中文别名滩原羚、滩黄羊、中华对角羚等,英文别称有Przewalski'sGazelle,GazelleDePrzewalski,GacelaDePrzewalski等。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于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于1891由德国化学家爱德华·比希纳(EdwardBuchner)命名,于1949年由俄罗斯动物学家Stroganov确定为独立物种。普氏原羚体型比黄羊稍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肩高约50厘米,体重约15千克。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色,并略带储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内侧均为白色,臀斑为白色。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作为原始的羚羊种类,其体型较羚羊粗壮,雄性长着一双奇特的黑角,角长约30厘米,角的基部粗壮,有棱和隐约可辨的年轮,角尖明显向内侧勾曲,这是区别于黄羊、藏原羚的显著特征。普氏原羚喜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从数只到50~60只不等。像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别个体聚群现象。即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雌羚产羔后,幼羚跟随母羚一道活动,直至成年。雄羚不参与哺育幼羚。普氏原羚的栖息地为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的草原和沙丘,海拔水平在3400以下主要在草地上寻觅食物,沙丘为其卧息反刍的地点。普氏原羚在植物生长季节非常挑食,仅选择性地啃食禾草、苔草的柔嫩部分和杂类草,但普氏原羚取食对家羊有毒的披针叶黄华的嫩叶。冬季植物枯黄,普氏原羚取食枯枝落叶或枯草。积雪很厚时,饥饿的普氏原羚不得不刨开雪被,啃光雪下一切可食的残枝败叶。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现在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二、生存现状:普氏原羚现仅存于青海湖周围的三州四县,主要有14个活动区域:哈尔盖地区、鸟岛、克图-湖东地区、甘子河地区、元者地区、沙岛、哇玉农场、塔勒宣果地区、生格乡和快尔玛乡等,总面积1459平方千米,数量为1100多只。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环湖地区普氏原羚数量超过1000只,80年代末降至500~600只,1995年还存有5个普氏原羚种群,约有不足300只,2003年普氏原羚主要分布在7个区域,数量602只,基本摆脱了极度濒危状况,2008年为800只左右,2013年8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是1178只。2003年,青海设立青海湖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当年全球首例人工繁育普氏原羚试验成功。截至目前,这里繁育成活24只普氏原羚。该救护中心现有雄性普氏原羚20只、雌性14只,共计34只。除野外救护、人工繁育外,为每只普氏原羚建立了详细的谱系档案。1988年国家将其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普氏原羚濒危程度评定为极危(CR)级1999年我国濒危兽类红皮书也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2001年国家计委批复国家林业局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规划』,将普氏原羚列为全国15种急需拯救物种之一2008年IUCN红色名录物种评定结果将普氏原羚的濒危等级由2003年的极度濒危降为濒危三、主要威胁:草场退化: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各个活动区域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面积逐步扩大。以前茂盛、丰富的草场,现在以狼毒花等杂草替代,草场质量急剧下降,鼠害严重,裸地、滩涂地增多,家畜超载。1949~1987年间,青海湖周围人口已由过去的2万增加到9万,因而房舍不断兴建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20倍),致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栖息生境支离破碎;食物及水源也相应减少了。种群过小:现有种群的群体过小,且由于人为所造成的阻碍,使湖东与湖西间的种群彼此隔离。近亲繁殖的结果,也很可能导致种群衰退;近亲交配。根据统计学,一个种群数量过小,遗传多样性也会减少,而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容易产生遗传漂泊,这种现象使种群数量十分脆弱,并且导致种群多样性的丧失。由于目前普氏原羚种群的群体过小,种群之间相互隔离,不能进行基因性交流,因此,导致近亲繁殖。这也是导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衰退的主要原因。围栏阻隔:围栏对普氏原羚自然活动的阻隔。在普氏原羚活动、交配、繁殖期间,围栏极大地方便了狼和狐狸对普氏原羚的捕猎,限制了普氏原羚的活动区域,增加了普氏原羚的死亡数量。垃圾施害:吃垃圾现象较多。在多次的考察当中看到,普氏原羚吃垃圾以后,导致消化不良而死亡现象较多。家畜和野生动物舔食碱盐和吃其它东西的原因较多,经常是由于矿物质特别是食盐和碱盐的缺乏、钙不足、微量元素(铁、铜、锌等)缺乏和维生素的缺乏,以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消瘦和味觉异常而喜欢舔食各种异物。偷猎现象:偷猎现象依然存在。自1988年划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后,年近间仍有非法猎杀发生。如1994年12月,在共和县倒淌河乡有人用半自动步枪猎捕普氏原羚(数量不详);且将草场引燃,烧毁草场面积约1000亩(据陈立伟于1995年春夏的实地调查)。四、主要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十一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野生动物的主要生存、繁衍地区进行破坏性开发,建立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设施,倾倒有毒废物和垃圾,使用有毒、有害药物等任何形式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环境破坏的,应依法惩处。第十四条在下列地区禁止猎捕或进行妨害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活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实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措施,奖励对生态及濒危物种做有利贡献的人及行为,惩罚盗猎以及破坏环境的人和行为建立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五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科学考察:研究解决当地生态破坏的方法。考察当地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规律,找出平衡两者关系的方案。比如改进粗放型经济,推进精细化牧业发展,改进生产方式,尽量不影响野生动物生活。五、感想与建议人类拥有智慧,强大到可以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无休止的掠夺,盲目的消耗,种种行径最终都会导致自然的报复,要记住,支撑这个大自然运作的很大一部分是负反馈。别企图天平会偏向人类一方。人们都说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可我觉得,物种本来就是这样的,人类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破坏力大些。人类很聪明,很强大,甚至强大到可以自我毁灭。但是终归属于这个自然,所作所为都要付出代价。破坏环境,滥杀动物,会造成生态不稳定,甚至崩溃,最终人类也不会幸免于难。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就是当地生态的一个重点节点,当它受到破坏,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当然,这个过程不一定会很快让你看出来,但是当它发生了,就很难停下来,因为这种破坏是一种死循环。所以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减少破坏,保护生态,不能把自己推向死亡。现阶段的普氏原羚保护工作做得都还好,只是恢复需要时间。但我们最缺的也是时间,所以要利用好时间。我的建议就是:一、仍要加大宣传力度,口号喊一千遍就会变成行为准则,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上使用二、加强执法力度,政策法规好,但是效果就是不显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执行不力。执法看人情,永远不会变成法治社会。三、国家层面对此给于一定支持,多培养一些这方面的人才,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六、参考文献:普氏原羚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青海湖开展第四次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普氏原羚:濒危的高原精灵
本文标题: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保育---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7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