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
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013年10月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理论二、新型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构建三、新型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实践探索主要内容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壹新型城镇化与交通1、新型城镇化2、新型理论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第三,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第四,城市文明和意识等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2、新型城镇化: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1.1.1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1.1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1.交通与土地:“一体化、TOD、公交都市”…陷于鸡与蛋的纠结!2.产业是城镇化的源泉,没有产业就没有城镇化。3.产业规划难!但可探究规律、把握趋势!4.产业与交通间关系?需追根溯源、掌握规律、探索大道!1.1.1新型城镇化下综合交通规划的思考1.1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1.2.1理论模型1.2交通、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1、杜能农业区位论(19世纪初)获得最大地租,农作物经营根本目的是利润;运输距离大小决定农业耕种形态空间分布;利润的大小取决于运费,运费取决于距离。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韦伯工业区位论(20世纪初)(资料来源:GetisA,GetisJ.TheUnitedStatesandCanada:TheLandandthePeople.USA:Wm.C.BrownCommunicationsInc,1995)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2、劳动费指向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1、由交通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StepThreeStepTwoStepOne3、集聚指向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1.2.1理论模型1.2交通、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选址原则1、市场原则:等级与职能、规则与区位、数量与市场,K=3;适合低等级中心地。2、行政原则: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服务业,K=7;适合中等级中心地。3、交通原则:以联系两个中心地交通通道布局次一级中心,K=4;适合高等级中心地。3、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论(20世纪30年代)市场模型行政模型交通模型1.2.1理论模型1.2交通、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应用D-S模型与冰山成本相结合,来解释产业空间集聚、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之间的互动机制。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动力机制区域发展模式不完全竞争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论经济区位论收入递增规模经济运输成本路径依赖核心—边缘模型城市发展模型产业集聚扩散模型贸易与地理模型集聚力分散力因素作用运输成本企业间距离的缩短降低了运输成本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共享带来公共投入的效率提高知识外溢集聚区内便于知识流动和共享网络创新技术模仿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学习成本差异化集聚内部企业竞争程度升级的结果信任源于区内企业的网络效应和集体行动1.2.2新理论模型1.2交通、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经济地理学与规划实践的解读1.2.3理论思考1.2交通、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理论转变实践(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要素协同模型1.2.4新型交通模型1.2交通、产业与空间协同模型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贰新型技术体系构建1、传统技术路线的检讨2、新型技术体系重构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1.1城市总体规划技术要求剖析2.1传统技术路线检讨传统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对交通、产业、空间的互动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以支撑空间结构、衔接对外交通为目标新形势下,在交通、产业、空间三要素互动统筹下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已成为必须2.1.2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特征剖析2.1传统技术路线检讨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方向与方法:常规城市交通规划技术流程与快速城镇化要求的关系解构2.1.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技术流程检讨2.1传统技术路线检讨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2体系重构与技术流程2.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新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技术流程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2.1体系重构与基础研究2.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2.2体系重构与要素协同2.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2.2.3体系重构与骨干网络2.2新型技术体系构建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叁新型体系实践探讨1、基础研究2、动态规划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1铁路时代3.1基础研究铁路时代49年1.5平方公里、7千人口的株洲镇,1951年撤镇建市;“一五”国家8个重点项目(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厂、电厂、洗煤厂)依托铁路专用线而建,城市呈现各片区独立发展、“板块式”布局;“二五”建成中南最大铁路枢纽,安排冶炼、化工、电力机车、车辆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一五”时期规划人口6-10万人,22平方公里;1962年第二次总规修编规划人口24.48-33.97万人,40平方公里。1.1他山之石:“火车拖来的城市”产业、交通与空间的协同之路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高速公路时代市场经济初期,服装批发、医药食品等新兴民企,依托铁路枢纽发展;随着京珠、沪昆高速投入使用,商贸业快速发展与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之一,芦淞市场成为城市的一大品牌。河西新区实现超常规发展,形成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成以新材料为主导的天台工业区和以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研发生产为主的栗雨工业区。城市跨江向西发展,初现“一江两岸双中心”格局。2010年城市规模达到104.5万人,105平方公里。1.2他山之石:“火车拖来的城市”产业、交通与空间的协同之路3.1.2高速公路时代3.1基础研究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航空高铁主导下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时代借助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四大新城:云龙:区域旅游服务和金融创新服务武广:长株潭第二CBD,创业型商务航空城:民用航空产业基地职教城:区域性职教服务基地一体化融城目标得以实现,城市功能向综合性发展;规划2030年城市规模达到280万人,260平方公里。1.3他山之石:“火车拖来的城市”产业、交通与空间的协同之路3.1.3高速交通时代3.1基础研究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2交通、产业、空间统筹的顶层设计3.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综合考虑地方发展的需求和重大交通设施的引导作用,确定城市空间布局。(4)统筹下三要素优化调整一主四副河东老城、河西新区跨江联合形成主中心。依托株洲西站、七斗冲枢纽打造高新副城、罗塘副城。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最终形成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调整方案。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3轨道交通主导城市结构3.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2、由道路主导转向轨道主导,依托轨道引导城市空间廊道型增长由道路均质蔓延转向轨道引导,城市廊道式扩展围绕轨道站点高密度开发,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以“轨道+慢行”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导出行模式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2轨道交通主导城市结构3.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网络结构:规划形成“十字骨架为主、环形联络为辅”的城市轨道走廊网络,支持与强化“一主四副”的城市空间结构。3、轨道交通:主导城市发展规划原则:网络体系合理、分工明确双层体系:城际轨道+城市轨道枢纽布局与重点地区吻合衔接对外枢纽、提高转换效率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3骨干交通(城市层面)1、演化规律:道路主导的城市扩展模式是产生当前交通问题的根源!3.2规划实践与技术体系解放前株洲主要围绕湘江码头发展。解放后国营大厂相继落户株洲,京广铁路与浙赣铁路建成,修建了建设路、新华路等主要道路。株洲受铁路和城市道路引导,在湘江东岸开始向周边扩张,但各片区呈独立发展、“板块式”布局特征。交通干道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株洲河东片区的发展。车站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明显。株洲大桥通车,直接带动了湘江西岸的发展。城市沿主要道路发展特征明显。京珠高速建成通车后,株洲出现跳跃式发展,河西片区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沿干道展开,体现为“沿路均质”发展模式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4快速路网支撑空间拓展3.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网络结构:顺应空间格局,构建“环形+射线”的快速路组织模式,强化环路的开放性与延伸性;形成“南北主通道+东西联络线”的快速路格局。2、推荐方案规划原则:支撑空间结构+组团边缘布局衔接区域枢纽+保障高效集散对接区域路网+内外交通快捷衔接产业布局+客货运输有序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5客运枢纽组织城市功能3.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枢纽体系都市区级、市级和区级共三级构成,30个枢纽。客运枢纽:契合中心规划原则:构建枢纽体系+分级分片组织建设模式转变+中心枢纽集聚便捷换乘+效率为先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3.2.6货运枢纽引领产业布局3.2规划转型与技术实践枢纽网络:构建枢纽型、区域性、地区性三级枢纽体系,布局七大物流园区。按照“分级集散”的模式组织货运交通集散。依托快速路环构建城市货运保护环。货运枢纽:支撑产业集聚规划原则:协调园区+联动发展统筹区域枢纽+加快内外转换集散均衡布局+引导货运需求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张国华谢谢!Thanks!创新根本在于:1.各种专业的整合、学科的融合、技术的结合!2.在于庞大的市场及挑剔的客户需求!3.来自边缘、非主流,不会来自中心、主流!新型城镇化下新型综合交通规划技术体系的理论、方法、观点,仅代表本人!张国华:13701138488
本文标题:公交都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综合交通技术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0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