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6汉(本)1班朱清《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中,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了传统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以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利用各种意象来表述了诗人自己的爱情憧憬,即木棉与橡树的爱情。该单元是诗歌单元,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这首诗中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意象运用、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我用一课时完成这首诗的教学。根据课文特点,结合我对教材的认识,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这首诗在第一层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第二层,第一层的“破”是第二层“立”的基础,第二层是作者立意之所在。这对高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教学重点: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教学难点:如何鉴赏现代诗的能力培养。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但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产生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不仅运用传统的诵读导学法、讨论点拨法、目标练习法等教学法,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诵读导学法——析示例,给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我通过交替运用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教师示例分析、找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体会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讨论点拨法——互动学习,建构知识。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点拨。这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点拨而产生顿悟的方法,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多媒体教学法——搜集信息,探究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我将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目标练习法——找规律,练能力。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根据本课的目标,设计了反馈训练题,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法将贯彻课堂始终。我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去探究、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同时,探究如何从“形象、语言、技巧、思想”等方面鉴赏一首诗歌的方法。合作互动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生为本,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了大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动的时间。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第一步:设疑导课,引趣激情。第二步:初读感知,整体欣赏。第三步:精度领悟,品位鉴赏。第四步:学一悟三,迁移拓展。我以语文的学科特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设疑导课,引趣激情----初读感知,整体欣赏----精读领悟,品味鉴赏----学一悟三,迁移拓展。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去学习,那么一切学科都会变得令人感兴趣。在导课时,我抓住高一学生正值青春期,内心对爱情常有一种期盼和憧憬的心理特点,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引用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完整的,于是我们终其一生的时间寻找我们那遗失的另一半。”这句话,导引出一个永恒且敏感的话题:爱情是什么?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论述(投影片),然后设问:同学们认为爱情应该是什么?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由此引出课题和作者。此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疑惑:真的,什么是爱情呀?学生有了这种心理疑惑,就会引发学习本诗的兴趣和激情,就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就会很快与阅读的文本产生共鸣。(一)走进作者通过投影片简介作者及《致橡树》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和写法。(二)破题初读引导学生破解本诗歌的标题:《致橡树》中的“致”即给予;标题《致橡树》是一封信,即是一封写给“橡树”的信。学生在明白题意后,随即提出思考题:①是谁写给“橡树”的“信”呢?②她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用这两个思考问题引发学生阅读这首诗歌的兴趣后,便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跟着朗读示范轻读这首诗,要求用笔画出诗中所写的具体物象,抓出能标志诗歌层次的关键句:“不,这些都还不够。”并引导分析此句之前是第一层(即前13行),之后是第二层。让学生明确——诗人在第一层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第二层,即——立,作者确立了理想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眼)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层次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美。(一)精读品味第一层(1--13行):1、我先安排女生朗读第一层,同时提出思考问题:“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抓住诗中首先出现的“凌霄花”这一意象,从物象、物象特征及象征意蕴几方面,重点示例分析(见课件),让学生懂得通过意象去把握诗句的方法。(析示例,给方法)随后教师总结归纳语言、意象、特征和意境之间的关系(见课件)。(找规律,练能力)2、然后引导学生依照上面的方法分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对第一层中其他意象的分析。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第一层其他物象及其特征,依据上述方法是对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见课件)在学生汇报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后,教师追加一问(或学生质疑):“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归纳点拨。(展示)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3、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第一层,并引入第二层。(二)精读品味第二层(14—21行):1、由全班男同学齐读第二层后,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层的方法,带着一组问题分组思考、讨论,自主、合作学习。这组问题是:①“我”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②作者为什么要用木棉来表达情感,而不选择美丽的花朵?③请同学们从第二层的诗句中找出具体物象和特征。(见课件)2、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分片段朗读,并对第二层中的相关诗句分别点拨分析,让学生明确其内含。(三)领悟鉴赏,总结全诗:精读品味全诗后,对这首诗表现的主旨和写作艺术进行总结,并播放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致橡树》动画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乎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步:学一悟三,迁移拓展——我在课内推出“巩固练习”、“比较阅读练习”和以“爱情的新认识”为话题讨论三道拓展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这一环节,使教学实现由此及比、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感情得以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延伸课堂]此外,我们谈及当代诗人舒婷时,就不能不谈及朦胧诗派。因此,我在这节即将下课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提倡学生利用课余去探究学习朦胧派诗人的诗,体会其特点;还提供一道写作题给学生:以《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鼓励他们说出想说的话。我这样做,语文课堂得以进一步延伸,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入探究,实现课内与课外、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训练写作能力。否定(传统爱情观)肯定(新型爱情观)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独立平等互助木棉的自白破立此板书设计,秉承了科学、简洁、直观、大方的原则。既准确、精炼地把握了整个文义,又方便了学生记忆。真正地做到了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本文标题:致橡树说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0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