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传统社会人生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与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组织•传统社会关系:人群的结合方式•血缘:宗族亲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地缘:邻里乡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业缘:同业同行:隔行如隔山•神缘:教会教友:四海之内皆兄弟•维持初民社会秩序的两条路径:•神人关系-西方社会、血缘关系-中国社会。•选择血缘关系的优越性:形成秩序的天然便利,具有深厚广谱的统治资源。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的起源•人类之生,同于禽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仰观像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宗法族制(家族制度、宗族制度)•建立在血缘氏族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组织形式。•要素1:宗或家。家,居也,从穴、猪,屋下复猪。即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且奉一人为主的法则。•要素2:族。族,从方人,矢,部落畋猎相争夺,各树矢标以别众人。即凡与血缘有关系的所有人。宗法族制的特征:•血缘性:宗法族制存在的前提•聚居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族而居。•等级性:由血缘关系确定的生物学差序。•礼俗性:依据约定俗成的习惯维护秩序。•封闭性:以血缘地缘为圈子的自我生存。•稳定性:由固定生活方式、心态观念所维系的亚文化传承。血缘实体特点•1、血缘关系分为血亲与姻亲,父亲以父族姓氏为标识,结合同父共祖的群体,保持确立祖宗的地位(“为先祖主,宗人所尊也”)。姻亲有母族或妻族,其姓氏加夫家姓氏,处于从属地位。•2、宗分嫡庶大小。“继祖为宗,继祢为小宗”,嫡长子继承宗主是大宗,百世不变,其他嫡子和庶子所继承为小宗,五世而迁。以大率小,大宗决定主祭权、财产支配权。•3、姻缘关系为维持家族延续,娶妻娶媳、生儿育女、妇人贞操关系到家族血亲维系,必须向家族负责。•4、尊老敬老,老者有资格担当“族长”、“门长”。其职责重于决策、监督和发号施令。聚居的村落与民居五服制度:血缘等级差序格局•“五服制”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父亲、嫡长子•齐縗(次重孝服):祖父、众子、昆弟、叔伯、嫡长孙•大功(稍轻孝服):曾祖父、众孙、侄子、堂兄弟、•小功(次轻孝服):高祖父、叔伯祖父、堂侄、侄孙•缌麻(最轻孝服):族祖父、族叔伯父、族兄弟、曾孙、玄孙、曾侄孙、堂侄孙•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9月、5月、3月家族血缘制度的事像:•1、修家谱、排辈分、别亲疏、定尊卑•2、立家法、制宗约、订族规、明礼仪•3、建祠堂、祭祖宗、立牌坊、传香火家谱、辈分、亲疏尊卑•家谱:谱牒,记录家族世系和成员事迹的谱表、文书,强调万世一系,光宗耀祖。•辈分:六亲(父母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亚、父子兄弟叔伯祖父从兄弟曾祖父从兄弟族兄弟)•孔子后裔: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家法、规约、礼仪•家规家法: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人生礼仪:对家族血缘的补充巩固•1、诞生礼:剃发礼、抓周礼、命名礼•2、成年礼:冠礼、男弱冠、女及笄ji•3、婚礼:•4、寿礼:•5、丧礼:古代婚俗的六礼:“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慎终追远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yin)、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祠堂、牌坊、祭祖、•宗庙制度起源于氏族社会的祖先崇拜,设置家庙、祠堂供奉祖先。•陆游:王师平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牌坊为本家族中有功业、有事迹的人树立,借以教育后代继承家族的传统(如贞洁牌坊、状元牌坊等)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分类•传统价值伦理观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伦理的解释:•伦为“波纹”(尔雅),自身中心同“他身”的关系或“差序格局”(费孝通)•理为反映人伦社会关系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和趋向。•传统人伦社会和德行修养关系•《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家——国——天下•私人本位:福、禄、寿、禧、财、•群体本位:孝、忠、节、义、礼、福、禄、寿、喜、财•人:三才(天地人):天为人而立,地为人而成,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生:一切以生命存在、延续为基本准则,“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性命:中国文化历来视“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保身家性命”为人的基本生存准则。•传统个体人生追求的目标:•福、禄、寿、喜、财福民间理解的“福”•“丰衣足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儿孙满堂”、“多子多福”。•“平平安安,福莫大焉。”•《礼记》:“福者,百顺之名也”•反映的是农业社会、宗法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福增贵子祝福与祈福•祝福词: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福·福气·福音》记载祈福习俗20种•“福星”高照、“天官”赐福,福神阳城,祭龙王祷福,祀灶祈福,爆竹迎福,数罗汉祈福,驱邪致福,百业祈福,“风水”致福,看相问福,寺庙摸福,摸物祈福,贵人赐福,干亲赐福,取名求福,巧借“五蝠”,福“倒”临门,岁终祷福。•祈福习俗虽不科学,甚至有不少带有迷信的色彩,但确反映人们对福的渴望和祈求,体现了国人“幸福观。民间关于“福”的信念•告诫或警示如何看待福祸,怎样避祸致福:•福不择家,祸不索人。•“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福莫长于无祸。”•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缘善庆禄:高官厚禄•封地(商周)•栗帛(春秋以后)•货币(唐代以后)•“高车驷马”•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白居易:•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金章腰不胜,伛(yu)偻入君门一路连科金玉满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寿•五福:之一寿,之五考终命(寿终正寝)•(《尚书·洪范》)•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同山峦高,福共海天长”、•“寿比南山堆锦绣,福如东海水波涛”•对已富贵的人,寿更成为最高的乃至唯一的追求,这也许是人称皇帝为万岁、称王爷为千岁的原因。龟鹤齐龄五福绕寿禧(乐)•人生四幸:•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喜结良缘。地欢天喜室上大吉龙凤呈祥喜在眼前财(富)•富:五福之二(《尚书·洪范》•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达三江•财源茂盛通四海吉庆有余富裕幸福群体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哀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礼之功能•礼是维护社会秩序、防止乱萌的工具:•“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死生存亡之体也”。•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故坏国丧家之人,必先去其礼。•《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之本质•以礼代法,作为以维系个人生命、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荀子:礼者,法之要枢也•礼之法是血缘等级制度•“先王之制礼,有本有文”。•“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正名”(资治通鉴)礼之所起•《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礼之内容•《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十伦,即鬼神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伦、贵贱之等、亲疏之杀、爵赏之施、夫妇之别、政事之均、长幼之序、上下之际”。仁:仁爱之心在内•《论语·八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雍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孝悌为仁之本,忠恕为仁之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亲亲为孝,尊尊为忠。•礼教的内容主要是“亲亲”和“尊尊”,也就是“孝”与“忠”,忠与孝就成了德治社会的道德精神。•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半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孝•百善以孝为先,立教以孝为起点。(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百里负米尝粪忧心涤亲溺器扼虎救父怀橘遗亲刻木事亲哭竹生笋芦衣顺母鹿乳奉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啮指痛心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乳姑不怠扇枕温衾拾葚异器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戏彩娱亲孝感动天行佣供母涌泉跃鲤恣蚊饱血二十四孝图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管子·君臣上》:为人臣者,仰生于上也。北面委质,无有二心精忠报国义•《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为事利,争货财,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墨子·贵义》就说过:“万事莫贵于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桃园结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儒家:圣人、贤人•道家:仙人、真人•魏晋玄学:至人•宋明理学:仁人•归根到底都是在肯定现实生命存在的前提下,对达到福禄寿人生目标的具体路径,是实现生命存在的两种方式传统生命存在方式之一:儒家式的道德路径•儒家式道德路径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维持生命的方式。•孔子《论语》展现人生的三个概念:时、命、德。人在追求福禄寿的过程中,时、命难以把握,惟有德是人自身努力结果。•“天道福善祸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人的福祸不排除天命,但也与人本身的善恶相联系。儒家的人格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为己、成己,无论君主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己并不排他,而是强调人际和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克己以复礼”•把个人生存与群体生存结合起来,在追求社会整体的稳定有序中营造个人生存的最佳环境,并逐步形成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儒家人格的价值趋向•1、人禽之辩•2、能群有分•3、内圣外王人禽之辩•强调人与禽兽的绝对对立,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否定人的自然属性。•孔子用“仁”(善)界定人:“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禽兽有其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肯定评价:•人禽之辩,在于把人与动物分离,提升人的尊严,使中国文化具有人文精神。•否定评价:•把人与动物的界限绝对化,否认人的动物性、肉欲,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灵与肉、天理与人欲的二元割裂。•把人加以神化,把圣人作为普遍人格,从而否定了现实的人,或者把现实的人不当作人而当作禽兽对待。能群有分•把人作为一个类来理解,否定了人的具体的、个体的价值。•荀子:人能群,彼(动物)不能群。•组成群体(类)的途径就是“有分”,即通过固定的名分、身份、地位、血缘亲疏等级抑制个体需要,达到群体和谐。•肯定评价:•人的集团性、社会性、群体性,有利于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人类的团结和睦,秩序,使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否定评价:•强调人的群体性,否定了人的个体性,强调个体服从群体,忽视个体的价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社会人生价值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