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经营学》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学》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实现银行的目标净利息差额,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维持银行正的净值。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商业银行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一、资产管理思想资产管理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提存的主动权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作用;但是银行掌握着资金运用的主动权,于是银行侧重于资产管理,争取在资产上协调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问题。1、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它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背景: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优点:注重安全性局限性:①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的相对稳定性②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③忽视了贷款自偿性的相对性《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2、资产可转换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也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换性能的证券上,作为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在需要进行存款支付时,可以迅速地将证券低成本地转让出去,兑换成现金,满足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需要。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优点:扩大了银行资金组合的范围,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足:对短期证券变现的外部环境考虑得少。《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它在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范围。这一理论认为: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背景: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第二次大战以后。积极的意义:克服了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不足之处:银行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建立在银行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二)管理方法1、资金汇集法是指商业银行将各种来源的资金汇集起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统一分配。在分配时首先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如下图所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活期存款一级储备储蓄存款资金池二级储备定期存款各类贷款借入资金其他有价证券股本固定资产《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资金汇集法按照流动性高低分配资产,具体步骤如下(1)一级储备: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及托收中的现金等方面。(2)二级储备:由短期公开债券组成,主要包括短期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和市场性较强的证券。(3)各类贷款:(4)其他有价证券:各类长期证券。《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资金汇集法的特点:是不管资金的不同特征,在资产分配时只服从于银行的经营重点和管理目标,即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其盈利性,这种做法相应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评价:资金汇集法为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提供了一个把资金配置到各项资产中去的一般规则和优先顺序,但是它并没有提出解决流动性与盈利性矛盾的具体方法。《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2、资产配置法按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确定不同的资产分配。在分配时也是着重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如下图所示:活期存款一级储备储蓄存款二级储备定期存款各类贷款股本其他有价证券《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资金分配法又称资金配置法、资金转换法。这种理论认为,资产的流动性和分配的数量与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即按照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去。活期存款主要分配于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少量用于短期贷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主要用于二级储备、贷款及长期证券投资。股本主要用于发放长期贷款及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LinearProgrammingApproach):是在管理理论和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该方法是求得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值最大(小)化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然后确定制约银行资产分配的限制因素作为约束条件,最后求出目标函数达到最大的一组解,作为银行进行资金配置的最佳状态。《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线性规划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目标函数。(2)确定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约束目标变量取值范围的一组线形不等式,它代表了银行开展业务的内、外不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①可贷资金总量限制②风险性限制③贷款需求限制④其他限制(3)求解线形规划模型《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例如:一家银行的负债总额为2500万元,可用于贷款(X1)和购买短期证券(X2)。设贷款收益率为12%,证券收益率为8%,不考虑成本。又设银行管理人员确定的流动性标准是短期证券须占贷款的25%以上。利用线性规划法测算此银行资产负债的优化配置。首先确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如设定目标为利息收入最大化,则目标函数为:maxR=0.12X1+0.08X2约束条件:①总量约束条件X1+X2≤2500万元②流动性限制X2≥0.25X1③非负限制条件X1≥0与X2≥0《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E点位于OE线与AB线的交点,即E点完全满足了三个约束条件,并使得利润最大化。E点被称为最佳资产组合点,在这一点上,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其中贷款2000万元,短期证券投资500万元。目标函数为:MaxR=2000×0.12+500×0.08=280(万元)评价:优点:线性规划方法是一种规范化定量分析方法,它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得到了量化,较前两种管理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从实践看,情况更为复杂,比如目标函数的多样性、资产配置在结构上的复杂性,目标变量系数以及约束条件等的变动性,都使得线性规划模型变得更为复杂。《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二、负债管理思想资产负债管理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为各种放款及投资,而负债主要为各种存款,费用收入、或投资人委托之资金。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在于使银行以有限的资金,在兼顾安全性(Safty)、流动性(Liquidity)、盈利性(Profitability)的情况下,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AssetAllocation)。《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期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总结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缺点,通过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全面调整,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目标的均衡发展。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流动性问题2.风险控制问题3.资产与负债的对称《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方法)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利差管理法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以公式表示为绝对数利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利差率=(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盈利资产《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利差受内生因素和外生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生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和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生因素包括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状况等等。西方学者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资产负债管理法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央行资金、再购回协议、CD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最广泛的管理利率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有保守型和主动型两种策略。《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指将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和各项资金按“对称比例原则”进行安排和管理,其目的是缓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者的统一。最初是为了实现其在保证银行不因风险而发生支付困难、引起破产前提下争取最大收益所采取的内部管理方法,由于这一办法具有简单易行和管理效果比较理想等特点。逐步演变为银行监管当局从外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行监管的一种极普遍的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通过规定各类比例指标体系约束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和策略的发展4、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进行组合而获取相当收益并承担一定风险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应用经济模型来综合协调与管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所用的经济模型主要是融资缺口模型(FundingGapModel)和持续期缺口模型(DurationGapModel)。《商业银行经营学》课件Copyright©2007,河海大学商学院理财学系第二节融资缺口模型及运用一、利率风险的概念1、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
本文标题: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第十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