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二语习得偏误分析案例
初中级阶段蒙古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常见偏误及解决方案随着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蒙古人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来华学习汉语的蒙古学生在整个留学生队伍中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因此在这种形式下非常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对蒙古学生习得汉语的情况进行研究,进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蒙汉语教学。在众多研究方法中,考察偏误产生的原因和途径是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以三篇蒙古国留学生的论文为考察对象进行研究,做了简单的偏误归类以及偏误分析并提出了些解决方案。(一)汉字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案由于汉字系统跟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文字系统有极大地区别,汉字成为非母语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对汉字偏误进行分析,也是汉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肖奚强(2002)和李蕊(2005)的研究都显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可分为3类:(1)部件的更换;(2)部件的增减和减损;(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在这三篇语料中,汉字偏误如下:例如:(a)我家在克尔论(伦)河边种菜。(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b)有时我跟朋友一起去长(唱)卡拉OK。(来自《我们的夜生活》)(c)不用汉语开始忘起(记),所以我决定深告(造)。(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2)上例中,论(伦)和起(记)在汉字偏误里,属于部件更换一类。由于克尔伦河属于外来词,“论”是一个动词,不符合外来名词翻译的规则。将“伦”误写为“论”,是混淆了两字在字音方面的区别。与此相类似,把动词“唱”误写为形容词“长”,也是如此。而将“造”字误写为“告”,是明显的部件减损。解决方案:汉字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形教学,而应在汉字教学中,结合语音和语义的教学。对于习惯于不用声调区分字义的蒙古语的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语音和汉字字形的联系,不断强调汉语中的声调对区别字义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区分练习,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识记汉字。而对于那些容易被增减和减损的部件,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这些部件的变形来源,让学生有效地记住汉字。(二)词汇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案词汇是开放的,词汇学习是无止境的,因此,词汇偏误在任何阶段都会出现。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会出现学习、使用高级阶段词汇而出现的偏误。下面举一些这三篇语料中出现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词汇偏误:例如:(a)他们给我的爸爸,妈妈和其他的人们教种菜的办法。(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b)但是,也有很多人们开夜车。(来自《我的夜生活》)(c)大部分人们一个夜的时间正睡觉。(来自《我的夜生活》)(d)我和汉语从什么时候开始联结呢?(来自《我很汉语的故事》2)(e)这电影剧的名字是“还珠格格”。(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上例中,a句应用“方法”。“办法”意为“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意为“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c句应用“一晚上的时间”。这里明显是“夜”与“晚”的混淆。这些偏误的发生跟目标语规则泛化有关。d句中“联结”用的不妥,这里属于母语习惯的迁移带来的偏误,属于训练偏误。b句中,“开夜车”这个词用的不妥,应该用“熬夜”。这句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误代,而是学习者还没有学会或没有掌握“熬夜”这个词,只能用学过的词去表达,可以说是使用交际策略的结果。在e句中,“电影剧”属于自造名词,这也是蒙古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非常容易犯的错误。解决方案:在学习新词的过程中,应加强与之前学过的词语的相似之处的区分对比,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区分训练,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错误。词语的学习只有用到了生活实际中,才会更加行之有效。所以,可以将这类区分练习放入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差别,加深记忆。而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自造名词,老师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学生正确的读法和用法。(三)语法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案相对于其他语言要素,语法偏误的研究最多。如果我们给语法偏误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错序;(2)遗漏;(3)误代;(4)误加;(5)杂糅例如:(a)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你所以好好努力学习。(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b)我什么也听不懂,我差一点儿就要放弃了,但是我没有怕难继续学习汉语了。(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c)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工作狂。(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d)选择汉语那时,一直到现在觉得我选择是对的。(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2)上例中,暂且不谈逻辑和语义关系上是否正确,仅仅单纯从句子和语法的角度出发来谈一下语法偏误。a句中,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所有“你”应该努力学习中文。“所以”应该放到“你”的前面。这属于语法偏误中的错序;b句中,结尾的“了”是误加的,这种错误在蒙古国留学生中非常常见。这是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偏误。因为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国留学生将说蒙古语时在句尾带后缀的习惯迁移至汉语,就使得在学习和试用汉语是把“了”作为一种后缀加在句尾。c句中,“他们”与“一个”这种名量不对应情况属于误代。d句应改为“(从)选择汉语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很显然,是介词的遗漏,而且将动词放在主语前的这种错序的错误,也是蒙古国留学生由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偏误。在“我”和“选择”间,缺少“的”,也属于语法偏误中的遗漏。解决方案: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应加强固定句型的强化记忆,并且让学生大量地联系,首先要做到识记。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的偏误,并且及时纠正。尽量为学生创造汉语语境,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形成汉语习惯,这样就可以相对减少偏误发生。(四)篇章衔接的偏误分析及解决法案通过对这三篇语料的研究,我发现蒙古国留学生在用汉语写作时经常出现有关篇章衔接的偏误。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发现,有关专家将这方面的偏误做了如下分类:(1)连接成分偏误;(2)省略偏误;(3)照应偏误。例如:(a)我的孩子因为白天在幼儿园,所以晚上跟爸爸妈妈一起的时候很高兴。(来自《我的夜生活》)(b)过了一个月以后我就退学。这样的课,特别单调,没什么意思。(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2)上例中,a句属于连接成分偏误中的连接成分误用偏误。a中前两句本无严格的因果逻辑关系,虽然读来并无不妥的地方,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上幼儿园一天没有见到父母,所以晚上会和爸妈格外亲近。因此,只要在句中补充说明这一点,便符合因果逻辑。b句属于该类中的逻辑关系判断错误和省略偏误引起的误用。因为“这样的课单调,无聊”所以“一个月后便退学”。该学生没有弄清其中的因果关系而省略便将两个单句简单罗列,让读者不知所云。解决方案:在学习关联词语时,应该精确地为学生讲解每个关联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及时结合练习和固定句式的训练,创造情境对话,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正确的逻辑性。(五)语料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这三篇语料整体来看,存在的问题在于虽然是课后的作文练习,但是逻辑性很差,文章缺乏前后整体的一致性,东一句,西一句,好像将平时的对话放到了纸上。有的读完之后都不知所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学习汉语,不但要学习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更要学习中国人使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跳脱中介语阶段,才能真正学好汉语。(六)借鉴之处当然,这三篇语料确实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虽然,文章中有不少的逻辑偏误和语言偏误,但这些蒙古国留学生对于汉语中一些成语和习惯语的熟练应用,还是让我不得不佩服。比如:在《我和汉语的故事》1中,“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国家”,“海拉尔市是个美丽漂亮的城市,路旁边有五彩缤纷的花朵”。在《我和汉语的故事》2中,“高中毕业那年,黑色的六月终于过去了”。在我看来,很显然,与他们较为混乱的的汉语思维逻辑相比,这些显然不是他们这个阶段应该写的句子,但是他们可以应用在作文中,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学习英语时,也常常会被一些习惯用语和所谓好的句子来应付作文考试。因此,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应该加强留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多记忆一些习惯用语,这样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接触中国文化,从而促进汉语其他知识的学习。
本文标题:二语习得偏误分析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5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