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科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09级姓名孙亚楠论文题目稻田养蟹研究指导教师黄斌职称教授2013年5月16日学号:200950712711稻田养蟹研究姓名:孙亚楠学号:20095071271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指导老师:黄斌职称:教授摘要: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还需要积极开展稻蟹共作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健全养殖标准、扩大养殖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稻田;水产养殖;河蟹;研究Abstract:paddyfieldcrabisbasedontheprincipleofriceandcrabsymbioticricecultivationandcrabfarmingcombinefarmingmodel.Thecrabricecannotonlyimprovesoilproperties,increasingsoilfertility,reducetheuseofpesticides,butalsoimprovericeproductionandincreaseeconomicbenefits.Thebreedingpatternsalsoneedtoactivelycarryoutthericeandcrabfarmingspecialricevarietiesbreeding,improvefarmingstandards,expandingtheworkofthebreedingpatterns,innovationanddevelopmentmode,inordertopromote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addyfieldcrabindustry.Keywords:Paddy;Aquaculture;Crab;Research0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稻田养蟹这一绿色产业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稻田养蟹根据水稻和河蟹公升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河蟹在稻田中活动、觅食,不仅起到中耕、除草、增肥、增氧的作用。同时稻田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稻田养蟹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用,一地多收,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稻蟹双丰收,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稻田养蟹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要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本文将对稻田养蟹进行综述,希望对推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21河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河蟹又名大闸蟹,原产于我国,在动物学上被称为中华绒鳌。河蟹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宜昌的三峡口,南方福建的九龙江,北方辽宁的鸭绿江口,都有它的踪迹。河蟹喜欢生活在清净、含氧高的水体中。成蟹最适宜在水温为24℃左右、pH为7.8~8.6、水的盐度在0.2%以下的环境生长。其食性很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还喜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螺贝类、屠宰场的动物下脚料。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膏脂丰满,有第一美食的称号。河蟹营养含量极高,是大多数水产品无法比拟的。可食部分中每100g含脂肪5.9g,是海水蟹的1.3倍,是鲤鱼的2.7倍,是淡水青蛙的3.5倍,是螂鱼的4.4倍;碳水化合物7g,是淡水鱼和虾的2~3倍;含钙129㎎,是卿、鲤鱼的5.5倍,是淡水青虾的10倍,含磷量高达150~190㎎。此外河蟹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每100g可食部分中含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胡萝卜素2~6㎎、核黄素0.71㎎,还含有硫胺素。每100g蟹肉中含蛋白质14g,热量是鲤鱼的1.2倍,所以使用几只河蟹后就有饱食感。河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蟹肉味咸性寒,清热、散疲、滋阴、通经络、散痕血、理胃消食、舒筋益气的功能。对过敏性皮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高血脂、脑血栓、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各种癌症有较好的疗效。儿童经常食用可补充身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蟹壳粉具有强筋接骨等功效,可用于骨折、跌打扭伤和产后调理。蟹壳锻灰与蜂蜜外敷,对治黄蜂蛰伤或其他无名肿毒有显著的疗效。2稻田是河蟹理想的生长环境稻田土质松软,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氧气充足,浮游生物可以快速繁殖、生长,为河蟹提供丰富饵料,茂盛的稻株又为河蟹提供隐蔽栖息的场所。陈飞星指出[1],稻田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场所稻和栖息环境。①稻田水较浅、水质清新、透光性强、营养物质含量高、藻类繁殖快,在光合作用下可释放出大量氧气,提高了稻田水体的溶解氧浓度;②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浮游生物、杂草、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等饵料;③稻田水质比较清洁,河蟹发病率低,提高了河蟹的成活率,再加上人工投饵,使稻田中河蟹的生长发育比自然水体更快。樊祥国等研究认为,稻田养殖河蟹后,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河3蟹可为水稻除草、除虫、抑制无效分蘖、增温增氧、疏土增肥等,有利于水稻生长和提高稻米品质;另一方面稻田为河蟹提供阴凉、安全的栖息场所,浮游生物、杂草、水稻害虫、底栖生物等丰富的饵料,为河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稻田养蟹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3.1稻田养蟹提高稻田水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氧气含量3.1.1提高稻田水温河蟹在稻田中游动爬行,使稻田水点的浑浊,有利于吸热保温;同时河蟹吃掉大量稻田杂草,增加透光性,使得水体和土壤的温度升高。廖庆民等研究表明,稻田养殖可以提高水温。高洪生研究表明,稻田养蟹,昼夜水日平均温度较对照田高0.5℃,水中溶解氧也高于对照田。吕东锋的研究也表明养蟹田水温稍高于对照田。3.1.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氧气含量河蟹有穴居习性,在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幼蟹后,幼蟹常将身体浅埋于泥土下,到Ⅲ期开始打洞。在稻田里爬行、游动和觅食水稻根际周围的小动物、新芽和幼嫩小杂草的过程中,达到中耕效果,使土壤疏松,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河蟹的爬行过程中,翻动土壤和搅拌水层,同时吃掉了田间杂草,加快了大气复氧的速度,增加了水面空气的对流,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土壤的透气,从而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朱清海[2]研究表明,养蟹稻田的溶解氧(DO)为5.58㎎/L,较单作稻田增加2.07㎎/L。赵岩[3]等研究表明,稻田养蟹与对照比较,土壤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3.2稻田养蟹增加土壤肥力河蟹的残饵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蟹田土壤温度增高与氧气含量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使潜在养分的效化能力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王位亭等研究表明,由于稻田养殖了河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5%~2.6%。陈飞星等研究表明,稻田养蟹可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与对照相比,土壤的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速效P增加最多,达11.7%,全N增加10.6%,有机质增加10.5%,全K基本不变,而碱解氮、速效K和全P则分别增加3.3%、3.5%和5.8%。吕东锋的研究表明,养蟹田的水溶性N、P、K4含量均高于对照田,水溶性N、P与对照田相比,差异不显著,而养蟹田的水溶性K和对照田的差异显著。侯万发[4]对稻田养蟹的土壤分析结果: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效钾、有效磷、碱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均比单位作稻田高,土壤容重比单位作稻田低,表明稻田养蟹具有提高水稻田土壤肥力的作用。物流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养蟹输入有机氮鳞钾占输入氮磷钾的30.96%,高于单作稻田15.79%;稻田养蟹45㎡氮盈余在477.8g,高于单作稻田的286g;磷盈余在25.6g,高于单作稻田的1.0g;钾盈余在59.6g,高于单作稻田的12.0g;稻田养蟹氮磷钾输出、输入比在0.74,低于单作稻田0.83。这些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和稻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稻田养蟹除草、除虫、抑菌,减少农药的使用4.1稻田养蟹除草河蟹是杂食性动物,而且对杂草的摄食是非选择性的,当稻田放入蟹苗后,随着水稻及河蟹的生长,稻田里的幼嫩杂草便成为河蟹的新鲜饵料,大草如水葱子和三棱草等都从茎部被吃断逐渐枯萎死亡;一些多年生的顽固性杂草,如浮萍、野慈姑、鸭舌草和水葫芦等得到有效的防护。同时河蟹在摄食过程中引起的浑水可抑制杂草幼苗的光合作用、杂草种子和病原体的萌发,使杂草的发生基数和危害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吕东锋[5]的研究结果表明,养蟹投饵田中杂草的鲜重防效和株防效分别为17.72%~42.84%、26.43%~44.33%养蟹不投饵稻田的杂草的鲜重防效和株防效均可达50%以上。姜连峰[6]的研究显示,蟹苗放入稻田之后,前期先食鲜嫩细小杂草,随着个体脱壳长大以后,群体食量增加,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当蟹苗(经20日暂养成为“豆蟹”)的密度在15万~45万/hm2时,稻田灭草率可达92.6%~96.7%。以上表明,河蟹摄食杂草能有效解决稻田杂草,避免化学除草带来的杂草群落演替的恶性循环。4.2稻田养蟹除虫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除了植物性食物外,还喜食昆虫等动物性饵料。稻田养殖河蟹对稻田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尤其以近栖息地的效果更为显著。薛智华等研究表明[7],田间虫量分布与据养殖沟的距离呈正相关,稻田飞虱在养蟹稻田与非养蟹稻田发生期基本一致。在蟹田中稻田飞虱不用化学药防治也能被有效控5制,但虫量高峰持续时间要比常规药田延长10d左右。3代高峰期在养蟹田与不用药田趋势一致,但在高峰期后养蟹田的田间虫量一直低于不施药田块。养蟹田4代稻田飞虱若虫高峰期比不用药的对照田推迟5d,田间虫量则显著低于不用药田,高峰期不用药田百穴虫量高达15970头,而养蟹田百穴虫量为3908头,虫量相差达4倍。杨勇[8]的研究表明,稻田飞虱迁入共作水稻田较常规稻田早7~10d,但田间虫量偏低,高峰期百穴虫量褐飞虱、白背飞虱分别比对照减少74.85%、77.44%。4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共作水稻百穴卵量平均为210粒,未见重发田块,而常规稻田百穴卵量平均达335粒,重发田块后期白叶率达31.2%。4.3稻田养蟹抑菌蟹壳含天然聚合物甲壳质及壳聚糖。甲壳质和壳聚糖可诱导作物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抗生物质,使作物自身免疫力得到提高,作物一旦被病菌侵染,这些抗性物质能够从多个靶位消灭侵染的病菌。它们还有利于改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防止土壤病害。甲壳质进入土壤后可促进有益菌如纤维分解菌、固氮菌、放线菌、乳酸菌的增生,抑制有害细菌如丝状菌、霉菌的生长。杨勇的研究表明,共作水稻纹枯病发生迟、上升慢、发生轻,7月16日出现病斑,见病后病指日上升0.12%,8月中旬病情趋于稳定,病株率最高为2.2%,病穴率最高为21.5%。常规水稻7月初见病斑,见病后病指日上升0.37%,8月下旬病情趋于稳定,病株率最高为4.3%,病穴率最高为35.0%。5稻田养蟹效益好5.1稻田养蟹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的产量与水稻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生长在良好环境中的水稻,其产量构成要素均表现出良好态势。养蟹稻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吕东锋研究表明,养蟹稻田的水稻株高略低于对照,而每穴平均分蘖数均高于对照;穗粒数和成穗率稍低于对照,每穴成穗数均高于对照;蟹田产量比对照田产量增12.58%~16.40%。侯万发研究表明,蟹田每穗成粒数93.3粒,对比照田89.0粒增加了4.3粒;蟹田水稻产量为9200㎏/hm2,对照田为8667㎏/hm2,蟹田比对照田增加了533㎏/hm2。金满洋在青铜峡市大坝镇实验基地每公顷平均增产18.5%。综上可以看出,养蟹田的秧苗素质比对照田好,说明稻田养蟹有利6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5.2河蟹对杂草和害虫的捕食,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了成本稻田养蟹后稻田中间和四周开了沟,水稻通风透光好,边际优势明显,病害发生较轻,一般无需喷药防治。稻田害虫因河蟹昼夜活动,其幼虫一般均能被河蟹捕食。与常规稻田相比,稻蟹共作稻田稻飞
本文标题:稻田养蟹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8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