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2高考地理一轮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①岩石②水③制约④联系⑤有机物⑥光合⑦稳定⑧自然环境⑨整体环境⑪生物⑫水⑬岩石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26日报道:甘肃民勤县遭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侵袭,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眼下已经达到了94.5%。民勤缺水达6亿立方米,全县已有13.5万亩人工沙枣林枯梢和死亡,50万亩林地沙化,近400万亩天然沙砾草场退化。数十万农田被迫弃耕,数万人搬迁,废弃的村庄随处可见。材料二: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1)图中甲、乙、丙、丁空格表示着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协调措施。(4)面对用水量的急剧上升,人们也想到了节流的办法,在黑河流域的干支渠进行了衬砌。虽然有效地减少了渠系损耗,提高了地表水的利用率。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渗漏减少,使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补充。这一现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某一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人类对其中某一要素产生不良影响后,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答案】(1)耕地减少用水增加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4)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石羊河流域,地表及地下水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举例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化、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水土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图解学会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3)从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4)从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________向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解析】要在回顾气候类型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自然带判断。同时注意前面知识的复习回顾,关键是地图的阅读,了解各自然带之间的纬度或者经度关系。【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F(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G温带草原带H温带荒漠带I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J亚寒带针叶林带(2)E、F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赤道两极热量(4)沿海内陆水分中纬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的概念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2.分异规律3.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规律方法】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0·佛山模拟)读右图,回答(1)、(2)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大气环境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第(1)题,从前后三幅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地形不断隆起,植被也随之变化,由此判断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地壳运动。第(2)题,地形隆起之后,迎风坡分布着森林,背风坡分布着草原、荒漠,反映了地形—风向—植被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A考向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解析】第(1)题,该题首先根据垂直带谱确定区域,在中国垂直带谱如此繁多,且基带为常绿阔叶林的只能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第(2)题,从上题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南地区,但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东南季风,而不是西南季风。【答案】(1)AC(2)AD对地域分异规律把握不准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__(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错分析】该题考查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出错的几种可能:①不能将图中自然景观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联系起来;②不理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似性;③没有看清楚图中沿海和内陆的提示位置。【解析】第(1)题,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第(2)题,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地势高低不同是主要原因。第(3)题,图中③→⑤→⑥的景观和自然带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答案】(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A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变化大(3)距海远近不同(2011·皖南八校模拟)下图为沿某纬线自然环境变化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b地的自然带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2.导致图中由c到a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条件B.水分条件C.土壤条件D.人类生产方式1.C2.B【解析】第1题,依据地名和经度状况判断b处为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故选C项。第2题,从c到a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水分条件的不同。故选B项。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因素B.洋流因素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3.A4.B【解析】图示自然带的分布是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P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受寒流的影响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
本文标题:2012高考地理一轮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3046 .html